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建设一所有生长力的学校,培养有生长力的璜中人,学校要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高品质的有生长力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德育课程,结合研究课程、展示课程和家长课程等课程类型,使德育课程项目化,提高学生自主成长的生长力;使研究课程系列化,提高学生自主提升的生长力;使展示课程特色化,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生长力;使家长课程多元化,提高学生自主成才的生长力。教师要创新评价方法,优化评价过程,确保德育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邹长青  刘娟 《考试周刊》2008,(18):166-167
在我国,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圆地,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自身的责任以及社会、家长时课程的期望,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增强政治课的实效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框架模式是加强青少年德育建设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北安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现有27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120名教职员工,是北安市办学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积极构建人文德育课程,加强学校德育阵地建设,推进德育工作改革创新,实施有效德育,为实现学校人文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有效德育总体思路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发展为重"的教育战略,整合德育资源,完善人文德育环境,开发和建设人文德育课程,强化人文德育常规,开展人文德育科研,创新德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享受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实现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培养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遵循《中学德育大纲》,以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和德育规律,以学校自身特有的德育资源为依托,组织本校教师根据本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计划,编写课程教材,正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8.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建平中学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模块课程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特征,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相似文献   

10.
结合前期的调查研究、学校的特色品牌及培养目标建构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涯规划体系,该体系由"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三大部分组成.在该体系整体的目标与定位下,从"课程开发、德育导师制、学科学习指导、社团活动、职业测评和研究性学习"六个维度来探索实践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在课程建设、德育研究、学生学习、职业选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1934年,是北京市首批14所重点高中之一,学校在继承办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丰富德育内涵,全面立体育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德育内容与形式,将德育工作按照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制定全程教育规划,将德育课程化、系列化、主题化、主体化。德育课程化  相似文献   

12.
王媛媛 《考试周刊》2011,(8):189-190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外,还要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相似文献   

13.
直接学科德育课程是学校专门设置的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以学科课程形式呈现在学校课表的课程,在学校整个德育体系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本文着重探讨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探讨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功能,并分析了我国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稳定性与变化性、结构和层次以及知识性与教育性问题,以期探讨直接学科课程建设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三年来,上海市第十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每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该校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核心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上海市第十中学课程建设方案》和《学习自主、道德自律、人格自尊》德育运行的操作体系为抓手。经历不懈的努力,上海市第十中学建立和完善了学校“自主教育”德育运行的操作体系和“自主发展”的课程建设方案。本期我们刊载该校相关经验与做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一、高校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两课"或开设的其它德育课程,而且包括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对课程组织的划分,高校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特殊教育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和德育课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利用校本课程对残疾学生实施德育所具有的优势,阐述了德育校本课程文本内容和形式体例,并强调应以综合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德育体验,德育评价更需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8.
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践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正式设立的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学校学科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德育课程形态 实践德育课程的提出,使德育课程覆盖面更广,课程形式更为多样化,具有更为明显的德育功能 加强实践德育课程建设,意味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在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维系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观念  相似文献   

19.
胡晓菲 《文教资料》2020,(5):197-198,206
学校道德教育,在社会转型期面临考验和挑战。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基本都是学习。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课程德育,就是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程德育,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杨光 《上海教育》2000,(10):28-29
展望21世纪人才要求,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真谛,在对以往学校德育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德育新概念。一、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本位。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因学生而存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贯彻这一精神。生本位的教育理论,反映在我校德育理念上是“三个更多”的主张:学生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学校应尽可能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投入德育活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更多的成功。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德育工作都是为学生的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