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就可以直接触摸中国传统文学,品味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真实地感受超越时空的文字魅力。因而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以教材中的古文为对象,一篇一篇地讲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三年的高中教学,并没有给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带来质的改观。一篇浅易的文言文放在学生面前,许多学生都似懂非懂,没有办法顺利读完。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2.
岳晓玉 《甘肃教育》2014,(22):86-86
正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推广和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新课改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许多教师一直沿袭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的"扫描式"教学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我就自己10年来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认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突破文言文教学固有的模式,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将  相似文献   

3.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文言文在试卷上所占分数的比重逐渐增大。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且古人谋篇布局精巧、内涵精简深刻,构词巧妙,与现在白话文有一定的区别,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高中生读懂一篇中长文言文是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要教好文言文,莫过于从夯实文言基础、培养文言语感、增加学生兴趣三处下手。文言文生涩难懂,其因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不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经作者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俨然合成了一篇文言文。古人作文不使用标点,学生不会句读,其因在于缺乏语感。学生厌烦文言文,其因在于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寡淡。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从初一到初三,文言文学了一篇又一篇,但阅读能力并没有随着篇数的增加而提高。一篇几乎没有生词的文言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他  相似文献   

5.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几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了解文言文,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让这几篇课文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好这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去感受祖国文化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6.
肖元 《语文天地》2011,(22):32-33
不解文意,囫囵吞枣是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常见问题。因此,实施理解教学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的重要突破口。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供几种让学生轻松了解文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抓大放小,整体突破文言文学习需要咬文嚼字,而咬文嚼字,把握整体才是关键。一篇文言文就是一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一讲到底”的现象。常见一些教师拿着课文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然后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文词句的用法及含义,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地就这么教。殊不知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8.
<正>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肢解"一篇篇优秀的古文,力求深入、透彻。尽管很多高三学生能将几十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倒背如流,但在高考面对文言文时仍然会紧张、无措,甚至"发挥失常"。那些平时就对文言文失去兴趣、望而却步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不禁让我想到英语教学,倾学生、家长、  相似文献   

9.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多为"满堂灌",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究其原因,大多为教师急功近利,听命于"中考指挥棒",或者是因为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重知识语法的讲授,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词法与句法,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就是树立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言"的教学、也要兼顾"文"的关照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言文真正当成一篇好文章来品读。用朗读、师生角色互换、课外拓展延伸等方法,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保护与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许凤 《语文天地》2009,(9):39-40
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共六年十二学期.每一册教材平均以五篇文言文计算.再加上平时练习、考试以及中考、高考的集中强化训练。一般来说,一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和接触的文言文不下两百篇。文言文的数量虽不及现代文,但却相当耗时,有时甚至耗了时也未必有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潘珂 《广东教育》2008,(5):34-35
每领到一本新教材,许多语文教师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从文言文开始教起,理由是文言文好教。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看,文言文确实好教,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一篇课文翻译完,再做几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推荐学生背诵古诗词、曲 50首,古文 20(段 )篇,并把高中文言文教学集中在高一年级,分六个单元,学习先秦到明清的文章。新大纲在文言文教学中强化了古诗文背诵教学,但对文言文的虚词、实词教学,文言文句法、章法的训练以及古代作品的阅读只提“点拨”而已。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相当匮乏,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等,这使得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联想与想象力的丧失   我曾经连续三届在高三年级学生中进…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大块头”,但真正的文言文教学并不在乎多,而在乎透。面对一篇新的文言文,学生往往无从下手,那么,在课堂上能否培养学生迅速阅读、迅速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讲授一单元文言文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明白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不再是简单的串讲,而要加强学生翻译、理解、赏析能力的培养。所以新课讲授前应以某文言小段为例,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相比现代文来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究其原因,是老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成了笔记和背诵的机器,听得好像津津有味,却又觉得似无所获。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一次编排的两篇文言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 ,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教材编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加强人文教育 ,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两小儿辩日》短小有趣 ,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全文仅一百来字 ,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但是小学几年来已学了不少古诗 ,平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警句 ,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课前谈话 ,了解到不少学生对学习本课兴趣很高 ,这是我始料…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相比现代文来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究其原因,是老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成了笔记和背诵的机器,听得好像津津  相似文献   

18.
正一般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文言文的时候,无论难度如何,都有点排斥心理。因为首先是有好多生僻的字词,再加上阅读起来不顺畅,就会极大地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对文言文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上下功夫,讲解时深入浅出,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一、设计好背景导入在教授文言文课文时,教师可先讲这篇古文的历史背景。用当时的背景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上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加受到重视。高中阶段,应该使学生打下深厚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知识教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直观感受能力,这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积累文言文词汇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文言文,共安排五篇课文.都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本文是其中内容涉及到读书学习的一篇散文.短小生动,意在引导学生养成勤读书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学好本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阅读文言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