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并就其产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阐明了日本缩小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对策,以及日本缩小不同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前,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日本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国家之一,其中私立大学发挥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比较与借鉴的视角,就日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缩小差异的举措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彭琰 《考试周刊》2014,(52):150-150
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国家,资源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人都有很大差异。而我国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城市和乡村的资源分配更是差异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6.
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较充分的数据采集基础上,通过构建高等教育毛录取率指标,并利用泰尔指教及基尼系数,分析和评价了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扩大,省际之间总体性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但个别省份之间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对此,作者从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综合均衡约束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省城乡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与类型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比其他类型高校,农村学生进入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容易;在六类院校中,城镇学生皆拥有高于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显著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211工程"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城乡家庭教育环境的差异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潜在影响是影响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累积性与隐蔽性并存的特点,导致城乡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相似文献   

8.
近来,各地区一流大学招生公平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一流大学入学机会指数,并对2008年至2015年间31个省市地区一流大学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一流大学总体的入学机会有所提高;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多的招生名额,但由于当地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入学机会的实际增长幅度并不大;此外,受到各地区适龄人口数和高考报名人数差异扩大的影响,地区间入学机会的差异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研究进一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入学机会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招生名额的调整对入学机会的改善贡献较弱,而经济发展的变化成为入学机会提高的重要原因,进而导致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问题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本文从比较与借鉴的视角,对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同社会阶层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以及缩小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举措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缩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各阶层间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布状况是西部民族地区和部分直辖市占有明显优势,而人口大省和部属普通高校较少的省份则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国家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各地人口和历史发展不平衡等。为此,可以通过对部属普通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进行限制、调整部属院校布局和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等措施来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直遭受高校分布不均衡的困扰,特别是高校集中于东京等大城市的现象非常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导的一府县一大学政策促进了国立大学的地方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分布不均衡的局面。此外,日本的国土政策也通过限制新校选址等手段促进高校向地方分散,但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到来而收效不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计划加大了控制高教规模和限制高校立地的力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经济衰退和18岁人口减少,促进高校向地方分散的政策开始动摇。不能否认60余年来日本促进高校分布均衡化的努力和成效,但高校分布不均衡的格局在根本上仍然未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12.
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独立后50年的努力,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了显著增加。但是,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布、专业分布和地域分布方面仍很不合理。单独为女性设立的女子学院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表明女性教育机会的增加,但也说明世界通行的男女同样教育在印度仍有很大阻力。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高等教育对印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这些影响很容易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正面临着新的课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紧缩导致的财政紧张及大学入学人口的减少;另一方面,全球化中知识社会的出现赋予高等教育艰巨的任务。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的焦点应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的论点。美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了这样的转变,但包括日本在内的多数OECD国家,没有能够实现这样的跨越。从金融市场开拓资源或许是实现跨越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高等教育与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相比明显落后,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失衡以及重点高校城乡学生比例失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制原因、观念原因、政府重视程度等。要改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失衡的现状,应拓宽农村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开辟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芬兰社会中教育和性别的关系.揭示出诸多对女性发展的限制因素。高等教育中学科的性别隔离、女性的弱势地位以及男性为主导的文化氛围,这些方面都说明芬兰女性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受到众多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6.
英格兰东北部地区是世界上较早实行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区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方式,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旨在发挥区域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协同作用,打造社会服务合力。借鉴英格兰东北部地区合作实践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组织架构,有利于我国因地制宜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创新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方式方法,实现高等教育融入地方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有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云南高校应抓住这一时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强高校师资建设,调整高校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立足省情,找准定位,促进云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平等问题与大众化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我国的现实和高等教育的独特性使得高等教育的平等和大众化并不那么容易,而且极易陷入两难。也许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地仿效发达国家去追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至普及化,而是走自己的路,在注重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地让更多的有才能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并向教育结果平等和教育对社会生活前景影响均等发展,而在此当中最关心的应该是公平,反对特权。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模式的日本私立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私立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日本私立院校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日本政府对私立院校的资助政策曲折、功利,缓解了日本私立院校日趋严重的经费危机,促进了日本政府与私立院校之间关系的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20.
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数量锐减、生源质量较低、教材缺乏特色、教学管理模式陈旧、考核方式单一、教育目标模糊等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同时也蕴藏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了学习动力;社会经济转型催生了教育需求;网络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迎接挑战,把握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