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失业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再就业,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立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外的再就业培训立法主要是从经费保证、管理体制、提高培训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对我国的再就业工程的推进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立法...  相似文献   

2.
失业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侃进国教业,其中的经验之—就提出D5ffi~培训立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外叩神报利队的j位法主要是从经费保证后理体制、提高培训效率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从而成为化解失业“坚冰”的一支‘喇剑”。这对我国再就业工程的推进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立法保证了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来源进行职业培训无疑需要经费保证。由于失业者已经失去经济来源,生活困难,再要他们承担培训费用,会影响培训计划的推行。因此,大多数国家对失业者培训实行免费制,并从立法上对培训经费的来源及…  相似文献   

3.
《中国培训》2000,(1):20-21
重庆市的再就业培训工作 ,紧紧围绕再就业工程总目标 ,不断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已建立起综合管理体制和全方位开展再就业培训服务的工作体系 ,使再就业培训工作扎扎实实地向前迈了三大步 :1997年底以前 ,再就业培训工作主要由劳动部门的就业训练中心和有下岗职工的企业承担 ,3年多时间培训下岗职工5万多人 ,补助经费400多万 ;1998年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全市有3 98万下岗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 ,为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3万人的133% ,其中2 84万人实现再就业 ,培训再就业率高达71 % ;1999年 ,随着…  相似文献   

4.
再就业培训对提高再就业率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的途径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等。我们应采取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结合的融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再就业培训成本分担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上海市再就业培训的基本情况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的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完成向劳动力市场体制的全面过渡。为此,制定了再就业培训工作的三年计划:三年共培训40万人,其中1998年完成10万人的培训,1999年和2000年各完成15万人的培训。1998年,上海市较成功地建立起了“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瞄准市场”,再就业培训工作较好地适应了再就业工程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需要。至1998年11月底,全市再就业培训共培训了11.4万人,其中下岗人员7.9万人,失业人员3…  相似文献   

6.
祖国大陆与香港再就业培训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虹 《职教论坛》2003,(14):63-64
近期,我对香港再就业培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实地调查研究,对其运作模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将祖国大陆和香港两地的再就业培训进行比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香港再就业培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中很好地去借鉴。香港再就业培训主要由香港雇员再培训局承担,本文所谈及的香港再就业培训系指香港雇员再培训局所承担的再就业培训。一将祖国大陆现行的再就业培训和香港雇员再培训局实施的再就业培训相比较,两者有较大的相似性:1.从主要服务对象看,目前祖国大陆和香港雇员再培训局再就业培训的对象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失业人群中一个很大的群体,且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他们生活保障及再就业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有:下岗职工底数不清,三条社会保障线衔接不协调,某些地区劳动立法和劳动监察不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困难,再就业培训流于形式。为此,要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加强劳动管理和监督,完善再就业服务工作,争取实现再就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并要解决好隐性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再就业培训:成人教育的新课题──浅谈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和特点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流入社会的待业下岗人员将逐渐增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同时也引起了再就业的问题。解决再就业问题,首先必须对下岗...  相似文献   

9.
再就业培训是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个大课题。如何才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近些年,各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国外则有更多再就业培训的经验,该文所介绍的美国“教育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该文详细地介绍了“教育券”制度的由来、美国的具体做法,并分析了“教育券”制度的好处,对启发我国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思路大有帮助。本刊刊出此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读者朋友就此类问题发表见解,以推动新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李平 《中国培训》1999,(11):12-13
福建省自1998年以来,根据劳动保障部“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精神,实施了“三年三十万”再就业培训目标计划,截止今年8月底,共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1万人、培训后就业56万人,培训再就业率35%,发挥了再就业培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再就业培训中,主要实施以下二个步骤:一、推行再就业培训工作网络化管理为使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我省着重抓好再就业培训机制的建立。首先建立了再就业培训工作管理网络。1998年,劳动厅专门设立了以再就业办、劳动就业管理处、职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生产技能单一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原因,结构性失业日益成为我国最为普遍的失业形式。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行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途径,在增强劳动力供求结构匹配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完善劳动力市场,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改变落后的就业观念以促进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的经验,建立校长岗前后备干部培训体系,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校长岗前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增强培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建立校长资格国家标准,加强校长培训教育立法,应成为新时期我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出现与其失业特征及原因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竞争力;改革失业保险制度,鼓励再就业;加强劳动.立法,依法保护劳动就业权利。这些积极就业政策给我国就业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再就业培训是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失业救济”→“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积极的就业政策”是西方国家再就业培训战略演变的整个过程和基本走向。长期的实践使他们在再就业培训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今天,历史地探索战后西方再就业培训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趋势,并借鉴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回顾30年发展历程,我国地方立法工作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地方客观条件局限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制度性障碍制约的结果。地方立法应当在坚持民主参与原则下发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主导作用,在国家统一法律体系下一切从地方实际出发,通过制度化的办法,不断提升地方立法水平,促进地方立法不断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量刑建议制度是检察机关有效制约法官量刑裁量权,加强刑事审判法律检察监督和保护受害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三个司法解释确立了量刑建议制度,但相关立法还存在问题。因此,为保障量刑建议制度功效发挥,我国应针对问题而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7.
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主要体现为更加重视学术教育,增强职业针对性,以及注重就业与再就业的培训工作。通过探析美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可以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中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日渐成熟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还未成熟。相对而言,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通过介绍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类型,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行政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入,行政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的行政存在立法主体缺失合宪性、部门立法化严重、立法随意性大以及监督不到位的弊端。因此,弥合行政立法主体的宪法地位、完善行政立法程序及其监督制度,是当前行政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国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但冷战后国会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近十年来,中美关系曲折的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国会与政府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表面上给人留下府会对立、分裂的印象,实际上却有利于美国外交利益的更好实现,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