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职校生》2006,(9):F0002-F0002
技能竞赛概况:为了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膏会议精神践行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继续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2006年6月16日至19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航天杯”机电类专业技能竞赛在成都的崇州和龙泉驿举办。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3,(7):16-16
孙连宇6月27日在《沈阳晚报》撰文指出:近日,随着各地“分数线”陆续公布,如何关注那些失意考生,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可惜,悲剧总在人们猝不及防时发生:20岁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复读了一年后依然差理科三本线6分,于是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明星 《神州学人》2014,(8):24-26
创业朝阳 “做世界上最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带着这个梦想,2005年余平开始酝酿创业计划,2006年发起创业团队,2007年举家从美国回国,创建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08年落户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科技创业园。公司从创业伊始的一两个人(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始人蔡蔚博士也在2008年回国),发展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的领军企业,精进电动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朝阳区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课题近期活动安排:1.1999年10月21日将召开中学筹备会;2.1999年10月29将召开参研幼儿园理论培训会(地点:邛崃);3.1999年12月将召开《中小学教研与科研》培训班(地点:成都,崇州);4.“课题实验学校”“课题实验幼儿园”铜牌已制作完毕,正陆续发送、领取、授牌。“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运行动态(三)  相似文献   

5.
苔生于古老的岩石边,剥落的墙下……苔在阴暗里生长,其结果是越来越顽固,而环境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好的环境如“芝兰之室”;坏的环境如“鲍鱼之肆”。环境于人,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它可使人一帆风顺终达极顶,也可使人沮丧绝望如入深渊。难怪乎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如果,一个人自入“囫圄”,陷入一个“黑色染缸”一样的坏环境之中,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某垃圾站有一则宣传标语: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美好环境家家收益这则标语所要表达的大意为:积极维护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创设美好环境,家家户户自然就能“受益”。说得不错,也很有激励性,但“家家收益”就有些讲不通了。这是把“受益”误写成“收益”所致。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恩格斯文论中的“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历史观点”的概念,以及“典型环境”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关系。认为,在恩格斯的文论中,“典型人物”有两种,一种是“非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内涵是要有细节的真实、要有标示出一时代(或社会)区别于另一时代(或社会)并标示出“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现实生活关系特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展示“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新”“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是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其中,“新”指的是新媒体环境,“型”指的是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学生党员是党的未来,建设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媒体给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状发展进行了解读,并探索了“新”“型”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下环境伦理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伦理规范而言,此二元关系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价值塑造.传统儒家思想中“尽性”之“己”、“人”、“物”三维关系的说明,则能为环境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11.
近墨者黑”中的“墨”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显而易见,都是指不好的环境。同是处在不良环境,同是“近墨者,”同是“陷入淤泥”之人,而爬出来后又怎么样呢?有的人意志坚强,出淤泥而不染,善始善终;而有的人意志薄弱,被“墨”或“淤泥”浸蚀得面目全非。“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好象是同一种花结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果,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说它“统一”是指“出身”相同;说它“对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职业》1991年第八期刊登了杨喜全同志(《谈谈“环境育人”》一文。该文提出了“重视与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环境育人”这一很有见地的工作建议,也为我们提出了值得继续深入研讨的课题。这里,笔者不揣浅陋,也就“环境育人”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环境育人”历来为有识之士所重视,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之教”净化教育环境的说法;也  相似文献   

13.
陈建辉 《新读写》2010,(12):41-41
材料中提到“同事冷漠,客户刁难,老板忽视”,这工作环境虽够不上“黑”,也是够“灰”的。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但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灰”环境不可避免,怎么办?我认为有志气的青年应有的态度是:不仅不“迁”,且要“留”而“治”之——这里的“治”是改变、优化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调节“情感”与“心理环境”对声乐教学的作用,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内在潜力的发挥。本文就声乐教学中怎样调节“情感”和“心理环境”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据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成为一种修辞方式,称之为“精细”。 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孔乙己》的开头就用了这种“精细”的手法。 在这段环境描写中,关于喝酒价钱的介绍,把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朴素地反映了出来。没有这样的“精细”,“曲尺形”的  相似文献   

16.
“环境艺术表现”辨析张佑民“环境艺术表现”字面上有两个基本含义:(1)看作“环境艺术”的表现。“环境艺术”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2)也可看作“环境”的艺术表现,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以外的“环境”表现,即表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初一学生学习虚词时,对“在”“啊”“了”两词性辨别比较困难,因这几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不同。但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一、“在”的词性辨别“在”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语法功能不同,可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详细分析了“二”和“两”使用的语言环境和两个词使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原”和“源”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是设计创作者达成设计意义的前提和保障。且因环境设计在文化呈现上的特殊性,其“原”和“源”的构建应被赋予更为广阔的内涵拓展和更为丰富的层次创设。对环境设计“原”和“源”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设计师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以指导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20.
简讯     
合肥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职工歌咏大赛;崇州工会帮扶工作抓“五要点”;职工可直接参加厂长办公会;广东帮扶中心重点帮扶农民工;齐齐哈尔市百万职工敬老活动启动;长春女工专项合同覆盖3500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