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笔者在调研庆城县教学现状之时,目睹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其中,两位男孩子上课掉泪的案例引起了我的深思与追访。案例(一)“张鹏答错了”此案例是M镇中心小学E老师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的一个片断:师:r=5厘米,h=2分米,求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只列式,不计算)生:2分米等于20厘米,s=2×5×3.14×20。(学生张鹏的回答)师:张鹏首先把单位改写一致,然后列式为2×3.14×20,不同意张鹏的列式的举手。这么多的人举手(18名学生举手)认为…  相似文献   

3.
在树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引下,教育界应当重新审视我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致力于发掘其中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教育智慧的遗产,加以继承和弘扬。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的传统,在历史上和现实教育实践中曾经被严重地曲解和误解。今天,我们需要为师道尊严正本清源,并且进行转换创新。首先,重提师道尊严,社会需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延续我们的优秀教育传统,防止"贱师""耻师""辱师"等现象。其次,重提师道尊严,我们需要重新阐释"道""师道""传道"等的含义。再次,重提师道尊严,政府和社会要多为教师做些实事、好事,想教师之所想,解教师之所难。最后,重提师道尊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品质,牢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训诫。  相似文献   

4.
老师高高在上,张口金科玉律,学生正襟危坐,仰睑洗耳恭听,唯师是道,唯师是尊,是为“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式的教育无情地剥夺了学生人格尊严,扼杀了他们鲜活的个性,也违背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5.
杨亚昆 《广东教育》2011,(7):123-123
我们教师误读"师道尊严"久矣。 有些教师在受到学生或家长的"气"后,常常感叹,师道尊严何在啊?这里的"师道尊严"的意思显然是学生家长要给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文化,所以"师道尊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要素,但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师道尊严"逐渐被异化,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束缚了学生发展的权威文化。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师道尊严"也备受诟病。真正的"师道尊严"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人格感召为保证的。因此,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探寻教师在社会上获得尊重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尊严一般是指向人的,是人对自己的一种价值肯定。教育作为一个行业,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尊严。教育的自尊不但是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还是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但现实中,教育不再坚守自身的内在价值,总是跟着政治、经济、技术"随波逐流",更谈不上对自身理想状态的追寻。对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去学校接受教育不是为...  相似文献   

8.
9.
更有尊严的教育不仅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更是一种教育担当与对社会的贡献,是人们寄予教育的崇高的期盼,培养有尊严感的学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学理上分析尊严、更有尊严的内涵与外延,结合教育的现实反思教育变革的路径,就可以更加科学的理解更有尊严的教育本质,强化教育所秉持的理念、精神、思想、方法,建构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体系,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尊严的需要,尊严有普遍性尊严和获得性尊严的区分。为每个人所享有的普遍性尊严其实也是一种获得性尊严,是人类从古至今奋斗所获得的成就。获得性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合奏,以自尊为前提,在尊重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教育也有尊严的需要。教育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既取决于教育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也依赖于国家与其他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尊重。教育是人实现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存在样态都有益于人实现尊严,只有尊严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育主体获得尊严。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个人权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威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合法权力,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有权威才有影响力,在教育活动中,树立适度的教师权威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教师的个人权威由教师知识水平、施教能力、人格力量三要素共同组成,其中知识权威是基础,能力权威是支柱,人格权威是后盾。教师职业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个人权威。  相似文献   

12.
论声乐学习中的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发音规则和词汇一向被认为是学习外语的三大要素,其实文化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想得心应手地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就必须对该国的文化进行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信息总量的剧增、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和网络多元“三观”的激荡使“两课”教师传统性的“制度权威”、“信息权威”、“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解构,而教育意识的现代转换则是重塑“两课”教师权威的根本途径。主要包括:权威获得意识:由“先赋性制度权威”向“自致性魅力权威”转换;教育使命意识:由“继承式纯粹说服性”教育向“创新式注重引导性”教育转换;教师功能意识:由“筛选并传递信息”向“整合并导航信息”转换;师生关系意识:由“师倨生恭”向“师生协作”转换。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一生奉行着“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及方法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哲学观与方法论与毛泽东在为人,处事上所奉行的方法与观念大为不同。考察周恩来的“和而不同”的哲学观,进而比较周,毛两人的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问题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幼儿教师权威,即在幼儿园中,教师基于社会、教育制度赋予的教育权力和本人的内在素质、人格魅力而产生的,且能为幼儿所认可、接受并对幼儿发展产生作用的影响力:在教育实践中,学生对老师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和服从,实际上就是教师权威的体现。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某种权威的削弱,已不可避免:重塑教师的威信,需要教师本人作出努力,必须意识到“教师权威”失落的现状,并以正确的心态予以面对;必须对自己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以其良好的形象在幼儿心目中建立起合格权威和个人权威。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的权威、威信与教育影响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教师权威是社会所赋予教师的权力与建立在教师自身素质之上的威信的结合,是权力与威信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权威与教育影响力之间具有近似对等的关系。越是具有威信的教师其非权力性影响力越大,越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师,其教育影响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消费,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离不开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好运作,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肇始于郭月争、于世诚分别撰写的关于哲学命题的文章。杨献珍同志明确表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原理,因而受到了攻击和诬蔑。论战发生于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学术界一些理论家为了迎合政治时局的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唯心主义印证,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并在康生、陈伯达的授意下,署名撒仁兴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把理论论争引向了对杨的政治围攻。杨因坚持真理而沦为"阶下囚",遭受了非人对待。他在漫长11年监禁放逐的岁月里依然舍生忘死地就"综合基础论"等问题进行了不懈地诉求和抗争,在狱中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遭受迫害的申诉和致中央文革专案组的抗议书等7万余言的文字。1978年后,杨被平反,但他仍不时受到部分秉承"理论权威"衣钵者的攻讦。忧愤之余,杨献珍不顾耄耋之年,身患多种疾病的状况,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深中肯綮的答辩文章,对那些伪马克思主义者予以了斥责。  相似文献   

19.
(上接本刊2006年第2期)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不是在后一个问题上,而是在前一个问题上。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对这个问题彼此没有争论,都承认有同一性。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争论最多的集中在前一个问题上,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到底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上接本刊2004年第4期)二、论战的时代背景及双方不同的观点如果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战在初始阶段,还带有些许学术探讨、理论之争的话,可是为时不久便演变成了简单、粗暴、尖锐、政治化的惨烈斗争。何以如此? 从理论上而言:哲学是政治和经济的表现,它反过来又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对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他说:“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见《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三卷,49页)这应该是这场论战之所以由学术之争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