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冈村宁次是日本侵华军的总司令官。50年前的9月2日,是他代表日军参加了投降仪式。他的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但却在1949年初被国民党法庭宣布无罪释放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了《冈村宁次回忆录》,我才明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冈村宁次在6岁时就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与土肥原、板垣(皆是二战后被处绞刑的甲级战犯)和矶谷等4人,被称誉为“中国通的四大天王”。冈村31岁时,被中国的直系军阀孙传芳聘请到中国担任五省联军军官学校的高等军事顾问。“济南惨案”发生时,冈村是日军的大佐,步兵联队队长,曾主编济南事件出兵史。那是1928年,日军在济南寻衅枪杀了中国北伐军运输队队长而引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了裕仁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当天16时左右,中共华中局争取了汪伪宣传部副部长章克(现任山东省淄博市政协常委)前往南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部,命令冈村宁次交出武器向人民投降。但是,因为蒋介石发布了《以德报怨》的广播演讲,冈村宁次又以《波茨坦公告》为借口拒不会见,并令其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阻拦章克,致使华中局这一计划失利。不久,中共中央指示:“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形势下,我军立即  相似文献   

3.
冈村宁次,抗战胜利时,在延安公布的日本战犯名单中被列为首要战争罪犯.这个侵华历史最长。罪恶最大,国人皆日可杀的罪魁,解放前夕,经国民党政府军事法庭两次庭审后,突然被宣布无罪释放。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当年供职《南京晚报》,曾参与采访这起震惊中外的要闻,并洞悉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诡秘。当年在反动政府的淫威下,舆论只能轻描淡写,含糊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六年元旦,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给国民党军队一百四十多位高级将领颁发勋章,获得一等云麾勋章的是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唐生智、朱德培、阎锡  相似文献   

5.
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扮演了什么角色,学术界认识不一。多数人认为何应钦此举名为“救蒋”,实则“杀蒋自为”。然而,细考历史,并非如此。实际上,武力讨伐政策不仅有出于营救蒋介石出险的主要意图,也有借机剪除异己、消灭中共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6.
1948年5月,蒋介石集团内部为首届行宪内阁总理人选展开激烈较量。政学系实际头子、时任行政院长的张群虽被美蒋看中,但因遭到CC系的坚决反对而不能蝉联。虽然CC系主张何应钦出任,但由于诸多原因,蒋不可能提名他。翁文灏是这场权力斗争中唯一能被各派接受的行政院长人选。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随即产生四派意见:何应钦主张为叶挺另编一新四军;白崇禧主张取消新四军番号;徐永昌主张政治上与中共全面破裂;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则力主缓和。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的意见。国共在尖锐对  相似文献   

8.
何应钦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国内各种矛盾在民族矛盾(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压力下激化的产物。在这次事变中,作为蒋介石高级军事助手、时任国民党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力主出兵讨伐,此举究竟是“害蒋”还是“救蒋”,史学界颇有争议。本文仅就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如何解救蒋介石的问题上,内部分裂为主和派和主战派。史学界一直认为,主战派何应钦出兵西安是置蒋介石生死于不顾,企图杀蒋后取而代之,真实意图是杀蒋而非救蒋。本文认为:正如以宋氏家族为代表的主和派并非诚心拥护中共和平解决方案一样,何应钦力主出兵西安也非杀蒋自为,前者是政治上的妥协,后者是军事上的声援,目的都是为了尽快救蒋出陕,只是形式和方法的不同罢了。事变当日,南京就收到蒋介石被扣的消息,12日下午至13日凌晨3时,政府要员迅速召开国…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月9日,在烟台工作的东北汉子曹峰在公交车上被偷走了钱包.钱包里装着要捐给朋友的3800元善款、一张他孩子书写的捐款名单和一张慈善总会的收据.让曹峰没想到的是,小偷看到这张捐款名单后,被他的善行所感动,主动将钱包放在超市储物柜里,并联系媒体记者让其将钱包归还给他.  相似文献   

11.
<正>蒋介石一生树敌颇多,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亲密英美盟友也曾计划谋杀他。1943年1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会议,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会上,蒋介石与丘吉尔貌合神离。原来,蒋介石为团结印度抗日,多次公开催促英国让印度独立,丘吉尔自然被激怒。英国还想染指中国领土西藏,一心想策动西藏独立。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沦陷区的接收工作。早在1945年9月5日,重庆国民政府便决定在陆军总部之下,成立党政接收委员会,由何应钦任主任委员,谷正纲、肖肃毅为副主任委员。各战区、省、市亦相应设立党政接收委员会。到10月间,又经行政院长宋子文签请蒋介石批准,  相似文献   

13.
军阀孙殿英承认,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确是他用炸药崩开的,他说:乾隆陪葬物最宝贵的是一串朝珠,有一百零八颗。我在天津送给雨农(即戴笠)作了见面礼。还有一柄九龙宝剑,有九条金龙嵌在剑面上,剑柄上嵌了宝石,我托雨农代我赠给委员长(蒋介石)或何部长(何应钦)。慈禧的墓室不及乾隆的大,但陪葬的宝物多得记不  相似文献   

14.
1946年1月15日夜,南京黄浦路陆军总部会议厅里集聚了几位国民党人员,他们中间有何应钦、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宪兵司令张震……这里正在开着一个奇特的会议。只见何应钦脸色铁青,他环顾左右。看看所有的人都到场了,便表情严肃地站起来,他说:请诸位来有一事要商量,并望诸位绝对保守秘密。委员长不久就要还都,而汪精卫这个大汉奸的坟墓,居然在梅花山和孙总理的陵墓并列在  相似文献   

15.
狭隘民族主义——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战争的原因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出于迈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需要,日本右翼势力处心积虑甚至明目张胆地为侵略战争翻案,将战犯美化成“民族英雄”。狭隘民族主义是其否认侵略、为战犯招魂的主要思想根源。产生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是神国观念、天皇崇拜思想;近代国家主义教育、军国主义教育以及民族沙文主义、种族主义膨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虽然宣布引退但并非辞职下野。1948年12月28日前,他确曾考虑辞职下野,但之后考虑的是"暂时引退",不再提辞职下野。虽然他同意将引退文告中的"暂时引退"改为"身先引退",但是两者的含义在他那里是一样的,即在国共和平谈判要举行时暂时离开前台一下。他强调,他是依据宪法将总统职权交由副总统代行的,李宗仁并非继任总统而是"作为副总统"在其引退期间代行总统职权。蒋介石这样安排,是便于他在"暂时引退"之后可以依据宪法回任总统。中共深刻认识到蒋介石并未辞职,而是退到幕后挣扎;国民党虽有下野、引退两种说法,但是也认为蒋介石并未辞职。因此,桂系认识到蒋介石的引退并非它所要求的辞职下野,因而继续施压逼使蒋介石辞职下野。总之,在蒋介石的政治词典中,下野是辞职,引退是从前台转向幕后,并不辞职,两者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追究日本战犯的法律责任,是反法西斯盟国在对日本战争犯罪事实有着巨大共识基础上的共同主张、一致决定,对于维护战后和平、构建战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东京审判不同于纽伦堡审判的突出之处,是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致使东京审判的各个环节,如战犯的甄别与抓捕、战犯名单的确定、天皇的处置、法庭成员的选派、法庭审判规则与程序,以及日本战争犯罪的起算时间等都受到美国的影响,甚至美国在某些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东京审判是反法西斯盟国有关处置日本的政策主张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的具体落实,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也是美国战后独占日本的合法性的一个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媒体对1942年发生在河南灾荒的披露,打破了蒋介石的全盘布局,他对三千万子民生命的漠视,最终失去了所有人民。1943年,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此前,他是蒋介石忠实的拥趸,称其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再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地高调赞扬中国军队,呼吁美国对华援助;此后,他对蒋介石的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曾在侵华战争期间千余名犯有严重战争罪行的在押日本战犯采取了以思想教育改造为重点,以消除基脑中根深蒂国的军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方针,实行正义与人道、惩处与宽大相结合的处置原则,达到了让他们认罪服罪的目的,妥善地处理了了全部在押的日本战犯问题。这批占犯归国后,都将余生献给了中日友好事业和国内和平与反战运动。新中国改造和审判日本战犯的成就,受到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关于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成功地指导了我国对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国民党战犯以及普通刑事罪犯的改造工作,也是今天我们改造各种犯罪分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劳改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