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母爱”。2.培养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能力,在模仿中创新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全文和背诵全文。会认生字词9个,会写生字10个。尝试用《妈妈的爱》的格式写一段话。设计理念:1.将生活情境引进课堂,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院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母爱”。2.培养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能力,在模仿中创新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全文和背诵全文。会认9个生字词,会写10个生字。尝试用《妈妈的爱》的格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2.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并仿照课文编写诗歌赞颂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抓住"妈妈爱我、我爱妈妈"这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1.本设计旨在“打通读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读物,在丰富知识、认识、情感等方面积累的同时,学会在读写之间搭建起桥梁,逐步培养起在阅读时自觉探寻作者写法的习惯。学习自由表达,力求在读写冲浪中放飞学生的个性,提高语文素养。2.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习作应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因此,习作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父母、师长等对自己的关爱,使得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一组优秀习作,感受母爱的伟…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品味亲情”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真情,说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习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父爱母爱,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回报,正确理解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标】1.了解母亲节的起源、庆祝方式,认识生活中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养育,感受母爱的温馨。2.通过对大量诗文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3.在制作贺卡、设计小报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活动过程】活动一:广泛阅读利用一周时间,师生共读一组赞颂母爱的文章,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感动的一篇文章熟读并写下读后感。如《忏悔》《、秋天的怀念》、《永失我爱》《、母爱的硬度》、《我的眼里噙满泪花》《、妈妈的一句话》《、彼得的账单》等。【评:这是一组经过精…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在生活中寻找平衡的实例、模拟平衡木的游戏、寻找帮助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拉近平衡这个较为抽象的科技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良好学风和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2)能倾…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春蚕》一文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一系列活动中悟出母爱的无私、高尚。2.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母爱感染、熏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活动时间五个星期活动过程一、走进教材,感受母爱(一)诵读诗句,回答问题。1.品读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提问:①你读懂了什么?②“春蚕”与“蜡烛”有什么可贵的品质?③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像“春蚕”、“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二)引入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春蚕”作为题目呢?(三)介绍母亲节的由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相似文献   

9.
望着刚刚批阅过的学生作文,我感至十分疑惑:为什么孩子们所能体会到的母爱、父爱仅仅局限于自己生病之时呢?作为老师,我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细节带给他们的温暖与感动呢?  相似文献   

10.
教材说明:本课为校本课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材料的组织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普通物品所蕴涵的美感;3.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4.通过分组作业,参与“竞争与合作”。环境教育渗透要点:第一部分“激趣入情”: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垃圾的问题,激起学生改造“垃圾”的情感。第二部分“学中促情”:利用废旧纽扣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变废为宝”的创作过程。第三部分“玩中增情”:通过展示欣赏废旧纽扣制作出来的作品,让学生从自己的创作成果中领悟到“资源再…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育是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 ,教学中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发现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例如 ,在分数加法的教学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分子都是 1,分母是互质数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 ,如( 1) 13 15;( 2 …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识字语境,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自主性的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目标预设1.认识“蜻、蜓”等11个生字,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2.会写“蚂、蚁”2个字。3.能正确、较流利地朗读儿歌。4.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小动物,并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学习过程预设一、情景演示,初识说话1.小朋…  相似文献   

13.
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一、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人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才能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是一个人一生的活动。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阅读和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我认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加强课堂教学指导1.引导学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会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阅读方式,这样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觉得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通读,通读是指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全文,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2.细读,把握重点,做  相似文献   

15.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教学伊始,让学生将首尾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从而发现“美丽”一词在文中的重复使用。那么,颐和园到底怎么“美丽”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全文。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1.给提示,读全文。①初读:想一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②细读:你认为颐和园的哪一处景点最美丽?画出能够突出景点美丽的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③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这里给出“自能读书”的提示,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2.抓景点,品美丽:老师引导学生逐个景点进行品读。第二自然段写颐和园的长廊,引导学生从品…  相似文献   

16.
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但是,当“回归生活”成为一种主流的课堂教学文化后,我们发现这一文化有着三个不同的层面,或者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着三种不同层次:1.回归生活是为了再现生活;2.回归生活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3.回归生活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超越自己的生活,创造更有价值的生活。到底孰是孰非,怎样才算真正的…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语文第三册第7课《萝卜青菜》。【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看图片使学生认识生活中每天会吃的萝卜、青菜、白菜。2.情感目标:引导他们要多吃蔬菜,做个不挑食、不偏食的好孩子。3.能力目标:能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认知、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精细动作。【教学过程】一、游戏铺垫,组织教学1.木头人游戏: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看看谁是木  相似文献   

18.
正感性美学可以让学生们重新认识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在感性层面上进行写作。将感性美学融入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拓宽眼界的同时,理清写作的思路。一、生活:感性美学的再发现1.生活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提到要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但什么是"生活"呢?要如何发现"生活"呢?这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法国雕塑家罗丹有这样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积极思考、深入体验,那么,学生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他们就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遵循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这次作文设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发现家乡的美和可爱之处,先活动、再习作,先观察、再习作,把习作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把习作同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口语交流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抓住景物特点,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导写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渲染: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2.提出…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叹息自己的作文没写头。这一方面与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践有关,另一方面是学生缺少发现力,身处庐山不识其真面目。 所谓发现力是指在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有意义的、新的、甚至惊心动魄的东西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种伯乐"识马"能力,才能涉猎到生活中丰富的有意义的材料,写作时,取我所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呢? 1.启发引导。一次我出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