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教师评语与学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主要由学生和教师组成,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活动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评价类型。根据评价运行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划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评语与其它教育评价一样具有导向、激励和反馈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与传统奖惩性教师评价不同的新的评价体系。在我国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不能完全否定或回避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评价的目的。奖惩是激励教师发展的一种手段。两种评价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或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依据评价结果、用途的不同,可以将中小学教师评价分为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这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分析,两种取向的教师评价都可以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4.
模块评价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测验。实施模块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评价量表和试卷,并综合运用评价结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学生调节学习过程,为教师的教学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重视开展形成性评价.但在实践中,教师对形成性评价主要存在三种误解.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剖析形成性评价的本质特点,澄清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结合实际讨论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形成性评价:加强对教师的相关知识培训;将新兴评价方式引入形成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借鉴新一代测量理论改进形成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石洁 《学科教育》2004,(4):28-31
新课程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过程性评价,而且要建立一种过程性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逐渐成熟,从而实现教师的人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了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结果性评价可在目前考试制度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并降低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对于过程性评价,可分别从物质保证、管理体系、监管机制、教师申诉等环节来建设过程性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施于学生的态度性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向师性特点表现得突出,所以,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性评价也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好态度性评价这个特殊工具。什么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性评价呢?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如随堂测验、课上提问、教师讲评或学生自评、互评等等。然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大量使用的却是对学生的态度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理念过于落后、评价主体不完整、评价方法不科学等方面,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发展。教师评价应该从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凸显教师自主评价、突出人文关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评价的客观性等方面着手,逐步找准形成性评价与绩效性评价的平衡点,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以奖惩为目的,面向过去的奖惩性教师评价机制。这种终结性评价机制虽然有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也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它对教师有激励作用但容易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与教师专业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一种旨在促进教师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国外教师评价新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综合运用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率先提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来,教师评价按照评价目的大致可分为两类: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罚为主要目的,通过对教师过去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得出评  相似文献   

12.
李将 《宁夏教育》2004,(12):43-43
采用“数学文件包”,融专业发展与终结性评价于一体。这种模式在传统评价的增加了教师自主评价和自发发展的发展性环节。在不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年份,教师可以根据教师评价标准进行自主评价,并且依据发现的差距自主设定目标,安排自己的专业发展。在这种评价中,教师的进步程度和最终结果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对教师评价的审视与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师评价导引着教师发展 ,进而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 ,已引起广泛关注。归纳起来 ,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教师评价模式 ,即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我们认为 ,奖惩性教师评价存在着客观的社会基础 ,是教师动态配置的必然 ;发展性教师评价也非完美的评价样式 ,也存在着自己的悖论。教师评价应把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 ,对教师实施复合性评价。复合性评价才是教师评价的理性选择。  一、奖惩性评价 :教师动态配置的必然要求  一般而言 ,教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 ,…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教师评价的功效始终无法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立足于对我国目前教师评价的话动性质、评价依据、评价功能、评价主体的反思,本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并论证了在教师评价中应加强服务意识,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主要评价依据,应以交流促进为主要功能,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应使教师享有较大的评价组织权,有统一且要富于权变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不能简单沿袭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必须发展适合研究性学习特点的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即应以发展性、形成性、专家型评价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给予评价。在评价中,应处理好评价与管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慧芳 《教育探索》2003,(3):102-103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进步的象征。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各级学校实施的教师评价大多是终结性评价,因其过分注重评价结果,重在鉴定,以致教师专业发展的消极因素较多。因此,应该重视教师评价工作的形成性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评价可分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弊端日显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关注教师发展的新型教师评价制度,它扬弃了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弊端,是一种目前较为理想的教师评价。但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我国并未得到普及,它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只有消除了这些阻力,发展性教师评价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与推进。  相似文献   

18.
陈江波 《教育探索》2005,(12):116-118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日渐兴起的教师评价。它有着不同于奖惩性评价的理论假设、基本观念、基本特点和实践模式。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其哲学渊源和心理学依据,基本观念是确立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关心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它的未来发展,呈现出更富人性化、更具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可行性教师评价理论的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倍受推崇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做过很多的比较研究,但存在两大缺点:一是脱离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二是所比较的大部分特点并非是本质性的区别,而是人性化的评价形式问题。构建一个可行性教师评价理论迫在眉睫,需要做的工作有两步:一是分析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二是澄清教师评价观。  相似文献   

20.
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对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早出现于美英两国的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是适应教师专业特点和需求差异而建立的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的教师区分监督体系.针对目前我国教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评价目标功利化、评价动力单向化、评价指标狭隘化、评价程序模式化和评价结果神秘化五大问题,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正好为我国教师评价改革提供了模式借鉴,对教师评价主体选择、评价对象厘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式设计、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