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设计](片段) 一、观察比较,揭示特征.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圆柱形铅笔用卷笔刀卷好,用手摸一摸所卷部分,感知这部分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卷笔刀卷过部分的形状与圆柱体是不同的,我们把它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尖尖的顶点叫做圆锥的顶点,曲面就是圆锥的侧面.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片段)   一、观察比较,揭示特征.   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圆柱形铅笔用卷笔刀卷好,用手摸一摸所卷部分,感知这部分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卷笔刀卷过部分的形状与圆柱体是不同的,我们把它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尖尖的顶点叫做圆锥的顶点,曲面就是圆锥的侧面.……  相似文献   

3.
·课例·老师借助演示 ,讲授例题 :“有7个梨放进3个盘子里 ,每盘装几个 ?还剩几个 ?”并列出了算式 :7÷3=2(个 )……1(个 )。接着 ,教师添加1个梨后 ,问 :“现在每盘装几个 ?还剩几个 ?”学生又列出了算式。接下来 ,教师又把梨的个数改为9个、10个、11个、12个、13个等 ,让学生拿出纸梨学具 ,分组操作讨论。然后 ,各组向全班汇报结论 ,教师把所有的算式板书如下 :7÷3=2……18÷3=2……29÷3=3……010÷3=3……111÷3=3……212÷3=4……013÷3=4……1师 :根据上面的算式 ,你们能…  相似文献   

4.
教学上的“发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因为阅读教材都是现成文章,新知识不是直线排列而是螺旋递升的。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句式,完全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对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可以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来感受。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数学中的有些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机会、创造条件、创造环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为了让学生"发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有疑问才想发现我们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现有知识与要解决  相似文献   

6.
曾仁付 《四川教育》2002,(10):44-45
“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前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发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互相勉励、互相信任,共同提…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许多同志采用了依次写数、观察、发现规律的教法,效果很好。但是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往往自觉地采用讲授的教法。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①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仍然想从个位上发现特征,违背了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②教师不善于给学生提供便于发现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我在教学这一教材时,认真研究了上述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学生终于自己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的教  相似文献   

8.
读过荷马的《伊里昂纪》的朋友都知道,阿喀硫斯不是个完美的人物,却是个不朽的人物;罗丹的维纳斯塑像也因为她的手臂太过完美而遭断臂厄运,残缺的维纳斯反而成了雕塑史上的经典作品;海明  相似文献   

9.
“勾股定理”是初中二年级几何课程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用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 ,也是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像当年的科学家发现勾股定理那样 ,经历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 ,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让每个学生用硬纸片做三个规定好的直角三角形 ,直角边长分别为 3cm、4 cm;6cm、8cm;5cm、12 cm。2 .课堂上先让学生动手测量直角三角形的斜…  相似文献   

10.
"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作文"是从学生自身的资源出发,通过发现自我、关注世界、体验运思、自主重构,实现作者、素材、作品的"相遇"和有目的的"发现",最终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话说",讲别人笔下没有的话。  相似文献   

11.
初三化学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去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化学更好玩,让知识“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一、让知识“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正>"课程知识"是相对于"客观知识"而提出的,强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与课程知识"相遇"的可能情境。客观知识是自在化的、相对静止的、冷冰冰的"知识块",是"死"的"知识筐";课程知识则是经过改造了的、"动姿化"的,是灵动的、热切的、表现出趋向性的,它是由人建构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态。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人与知识"相遇"并非二者面对面,而是两者精神的对话。好的课程给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时荣根 《时代教育》2009,(10):207-207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呢?笔者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点尝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现了新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轻松、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辩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教学中,经常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意识,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激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秉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凝聚观察和理解的智慧,让学生在课文中去发现音韵美,认识人性美、自然美;引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发现美,学会欣赏美;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美,用美的情感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并在写作中掌握创造美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首先是在对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因此,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给学生打开“生活”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奇鲜活的世界,这样学生在其中就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触摸知识”了。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然…  相似文献   

17.
范丽夏 《广西教育》2013,(17):79-79
中国有个问字,把这个象形字和英语课堂联系起来,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教师用口为学生打开一扇语言艺术的大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课堂便是用英语进行思想交流的殿堂。所以教师应该用问的智慧去开启课堂中的对话,让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例如,教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游戏:①找植物的“嘴巴”;②找植物输送养料的器  相似文献   

19.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学习态度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引导与发现的结合,从本质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而且对教师讲这一面的定位是引导,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注入式;对学生练这一面的定位是发现,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如数纳入。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