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享有进修培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 ,在人的一生中 ,前半生主要用于学习 ,接受教育 ,后半生主要用于工作 ,运用知识。然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探索未知领域进程的加快 ,各种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的速度惊人 ,仅靠前半生所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只有接受继续教育 ,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职业素养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 ,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 ,也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而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从目…  相似文献   

2.
一、继续教育的概念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流行于60年代。它主张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止于儿童和青少年时代。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朗格郎竭力提倡。他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接受教育应当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过程。1965年,他的有关提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国人郎格朗指出:“几百年来,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样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教育应该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而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教育必要性的社会职业工作者之一,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日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一词始于1919年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见于教育文献。法国的朗格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年用于工作是毫无根据的,接受教育应是一个人从生到...  相似文献   

5.
一、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各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也称终身体育.  相似文献   

6.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体育培养的总和,即一个人从零开始到生命终结的完整的体育教育过程。它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终生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所受各种培养的总和。21世纪的高等学校,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能在社会立足,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领先的能力。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检索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8.
"畏惧"一词的解释为"害怕",这是人们面临各种险境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胆小如鼠"就是对一个人"畏惧"的生动写照。其实,在人的一生中,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郎     
"郎"春秋时指地名,战国时有郎为官的设里,汉有郎官之名。后世便有郎这一称谓。郎 这一称谓除用物官名中外,还广泛用于对普通人的称呼中。发展到唐代,这一称谓有三种情况:一 是自称,二是对他人之称,还有其他称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韩愈青少年时代屡遭不幸,靠兄嫂抚养成人,家道不振是他一生难以释怀的伤痛,于是复兴家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立身行事的最初冲动。为此,他一生汲汲于功名,历经宦海沉浮,饱尝流离之苦,希望功成名就后能够与侄子十二郎“久与相处”。《祭十二郎文》用较大的篇幅历数了作者东奔西跑、颠簸挣扎的人世奋斗旅程;然而,听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作者感到了自己半生追求的虚无荒诞。从看重到弃绝,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没有遭受过心灵的深痛巨创,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和普及是发展成人教育的思想条件终身教育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形成一股国际性思潮,1956年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让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千百年来人们把个人的生活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科  相似文献   

12.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他的大半生岁月都是在戎马倥偬、征战频仍中度过的,其生平及爱国事迹早已人所共知。但截止北伐战争结束以前,在他前半生治军生涯中实施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恐难免为人们所疏忽,本文就此问题作一简要论述,以求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自我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就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否具有自觉意识,人们在各自的一生中都不断发生着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教育是一种实际需要和客观存在,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机联系整体。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现代远程教育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搭建规范化的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行为得以发生,各种需求的实现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的文明传递,促使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它包括了人们在一生中受到的各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与训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主体是指赋有意识和意志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6.
做你自己     
一个小丑有着很高的演技,能根据人们的喜好饰演各种角色,井将人逗得开怀大笑。他就这样在舞台上忙了大半生,博得了极高的声誉。到了晚年,他却悄然隐居起来,带着妻子去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一时让很多人颇费猜疑。  相似文献   

17.
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却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因而孩子的兴趣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被磨灭了,特别是在7~15岁这个阶段更是如此。人一生中这一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自我意识的成长,它将影响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述了韩愈与十二郎自幼及长多年相依为命的可悲身世,伤叹十二郎的天折与自己日益憔悴衰老的可哀境况,叙写十二郎死讯传报的经过,以及十二郎的善后处置、自己的后半生将如何度过,等等,“意只是平平”(《古文观止》评语)的内容。初读此文,如同古代多数哀祭文一样,除了伤感悲凉之外,从中很难找到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如果联系到此前韩  相似文献   

19.
《美食俱乐部》是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一部以饮食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中的饮食书写,体现出了谷崎润一郎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谷崎润一郎笔下的饮食是与人们的艺术体验甚至是官能体验相通的。其中的饮食描写,也体现出谷崎润一郎对昏暗、朦胧的阴翳之美的喜爱,同时又融入了他的中国旅行体验,从而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中国趣味”。而这些都是与谷崎润一郎的唯美的、艺术至上的审美理念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终生教育     
这一名词首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教育课长兰格兰提出的。他认为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