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戏剧性指的是戏剧的基本属性,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法则。它使戏剧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而具有其独特的生命艺术价值。它从戏剧自身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学构成"和"舞台呈现",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强调的是戏剧以文本形式呈现出的一些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2.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文学体裁,也是舞台表演艺术,融文学性和戏剧性于一体。戏剧翻译要求译本必须具备双重属性,即可阅读性和可表演性。戏剧演出要受到时空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就必须通俗、精炼。译者在处理戏剧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现象的时候,应灵活运用补偿手段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等值效果,从而生成完整的语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雷雨》英译本,从文化、句法、修辞以及词汇理解四方面入手归纳总结补偿手段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戏剧性内涵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戏剧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堂里如何进行戏剧教学?观点很多,我的观点是: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教出戏剧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在戏剧批评领域,评论家比较注重戏剧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戏剧价值,人物分析独占鳌头。评论关注的主要是戏剧人物的刻画,也就是说,戏剧本身的特点被忽略了。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是要在舞台上表演的,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它应该具有更多的戏剧价值。是否具有戏剧性是评价一个剧本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仅仅从戏剧动作方面来研究《麦克白》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5.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其主要原因是戏剧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之处。根据巴斯奈特、纽马克和奈达提出的有关戏剧翻译的理论,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总结出了戏剧翻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用深刻的抒情方法把生活组织起来对一出戏,人们谈得最多的是“戏剧性”问题。一部“戏剧性”强的作品,演出时能产生强烈效果,观众看得才有兴致。因而,剧作家在情节布局的构思设计上,总是不遗余力地精心编织。戏剧理论家们也把“戏剧性”作为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的阿·尼格尔谈到“戏剧性”时说:“除上述戏剧艺术的纯外在的特征外(指戏剧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外在区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现代分类学意义上的两大文学样式——诗歌和戏剧很难截然区分。况且西方文学史上凡是戏剧成就最大的时代也就是其文学发展的顶峰阶段,而且这样的戏剧样式往往是诗剧。甚至还有人认为“戏剧是最高级最完全的诗歌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刻意追求抒情性或意象性的审美趋向不同,戏剧性的美学要求则成了西方其他文学样式(诗  相似文献   

8.
戏剧长久以来被视作文学的一个分支,大多数译者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来对待戏剧翻译。而戏剧的另一面———剧场性却很少受到译者和翻译批评界的重视。本文作者认为戏剧的双重性———戏剧文学文本和戏剧表演文本使得戏剧翻译成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戏剧的舞台呈现特征———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瞬间一次性———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和评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必须考虑语言的动作性,语言的口头性,以及观众的文化期待视阈。  相似文献   

9.
苏珊·巴斯内特就戏剧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述见于论文《仍然陷足于迷宫: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收于《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在对戏剧及戏剧翻译中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些意见分歧的重新思考中,苏珊·巴斯内特反思戏剧翻译者的角色认知,从剧本创作和戏剧表演的本质出发试图为戏剧翻译找到绕出迷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史记》既非舞台戏剧,也不是戏剧剧本,但读之却常常有一种恍如看戏般的感觉.作者很喜欢在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营造极富戏剧性的情景,从中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人物的语言也极富戏剧性,对于司马迁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戏剧性笔法".《史记》的成功及司马迁的文学成就有相当一部分应该归功于这种"戏剧性笔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入中国。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把读者作为文学批评主要研究对象的读者反应批评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读者反应同样也成为翻译批评不可或缺的一维。随着文学的商业化和读者群体日益多元化,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应当给予准确的定位,才能保持翻译的初衷——文化传播。本文分析了读者在翻译过程的主体间性以及对翻译活动的反控,旨在科学评价读者在文学翻译中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Translation is a subject which needs to draw on findings and t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subject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formalize its own methods. Stylistics is a borderline subject which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a lotof problems emerg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by stylistic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be role ofstylistic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deciding on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poems.  相似文献   

15.
民初以来,诗歌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不同的语言形态和两种不同的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实践活动。新文化一派则视诗歌翻译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鼓吹白话及新诗体的翻译,并放逐了文言及其传统格律诗体。坚持文言翻译的尝试延绵于整个20世纪,这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翻译界历来对归化式律译扬少抑多。但认为律译有诸如语言陈腐、凑韵、旧瓶装新酒等缺点的论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其实归化式律译应以以下四条为标准:第一,在内容上要力求忠实;第二,要采用与原诗最接近的汉诗形式;第三是要译出原文之风格和情调;最后就是要译出原作的诗味。以此四条为评价尺度,则归化式律译的作品大部分是成功的。因此,归化式律译不仅可以做,而且还可做得好,应当加以鼓励。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后殖民语境,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三方面对印度、巴西近现代若干译家的文学翻译文本进行分析,认为两国译者在近现代文学翻译中的解殖民化意识由来已久,这种解殖民化意识对第三世界文学翻译工作者的解殖民化活动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特征,选取相关文学翻译文本中"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实例,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个案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特征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二者都属于"个性化"的翻译,从本质上都是对原作的"创造"与"叛逆",只是"创造"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叛逆"的方向、目的、归宿各异,从而得以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迭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