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背景介绍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而迅速“红”遍全国。面对于丹的迅速窜红,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接踵而至。追捧者认为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的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2.
余玮 《声屏世界》2007,(3):27-28
是她,把上亿中国人带到了一位年已2556岁的老哲贤面前与大家拉家常。于是,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像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和满腹困惑的一小群古代弟子、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我们今天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拉着家常。她是走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女学者于丹,他就是睿智远见、为我们留有许多思考余地的圣贤孔子。谁会想到,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还能在2500多年后拨动我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百家讲坛》和于丹现象的争论中,有两个结论必须给予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发展趋势是合理的、必须的;大众媒体也是有能力在这方面作出他们的贡献的。在这两个前提下观察这场争论,问题就容易得到理解。我们发现,学术界对于丹的批评,大都是指向她对经典的理解失误。学者们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谨学术态度,以较高的水准来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发展,其出发点是好的,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是中肯和值得借鉴的。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彬 《视听纵横》2008,(1):97-99
第一次看到于丹是在央视《挑战主持人》全国综艺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决赛的现场直播中,作为点评嘉宾,于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点评深邃、用词精当、凝练、到位,使综艺节目增加了一种厚重感。再去看于丹《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更是精彩,让人充分领略到了她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个性魅力。由此想  相似文献   

5.
由于央视的《百家讲坛》与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等讲坛节目的强大传播效应,引发中国内地又一轮的电视克隆与效仿之风,诸多的电视频道已经或正在着手准备类似节目的开办,如央视二套的《经济大讲  相似文献   

6.
《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误读的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列举了《于丹〈论语〉心得》的15类错误解读的书证,认为该书是集误读、曲解、胡吹之大成,流毒特广。这种误读以及被炒作为“经典文章阅读热”“自由化阅读热”的典型个案,已演化为当代学坛的阅读公案,大有从阅读病理学角度进行系统评析的必要,有从阅读学理论高度进行科学清算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心得”就是一种解释,本文试从解释学角度来分析“易中天于丹”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反响,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8.
崔力文 《青年记者》2007,(18):55-56
时下于丹教授是火遍了大江南北。百度一下"于丹",立马找到相关网页2,310,000篇,用时0.001秒"。上榜福布斯"和"十博士批评"更让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笔者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分析到底是哪把柴把她烧火了。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彻底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相似文献   

9.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  相似文献   

10.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用如此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解读古老经典,再搭上大众传媒这班快车,而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于丹热,一跃成为众人追捧的“学术明星”,她写作的《论语〈心得〉》也在全国畅销。虽然对她持“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激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于丹:经典的温度,略高于体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周刊:《论语》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但并没塑造出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你为什么还会去解读呢?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电视传媒而引发的一场《红楼梦》学术之争,是媒体介入学术的必然结果,不仅属于学术问题,也是值得探究的媒介文化现象。面对论争,刘心武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为什么我的讲座和书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恳切地希望各方人士,如有兴趣,都无妨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于丹 《出版参考》2007,(4):9-10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相似文献   

14.
蔡总编: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有的观众批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快成"一家讲坛"了.对于这个问题,《百家讲坛》的编导说,只要观众喜欢,收视率不减,就行.  相似文献   

15.
曹阳 《新闻世界》2014,(8):371-373
《百家讲坛》、TED演讲,一个是中国最火的电视科教节目,一个是享誉世界的互联网思想平台,两者都发挥着传播知识的功能。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希望能为未来我国大众传媒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知识的功能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9,(1):15-15
《百家讲坛》巳开坛7年。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先是有阎崇年挨打、于丹被威胁的事情,而从央视内部得知的消息,《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巳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重“术”轻“学”,停留在经验层次的一般总结性研究上,这虽然必不可少,但也确实重复肤浅太甚,缺乏必要的学理深度;二是重“人”轻“己”,主要表现为过多借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体系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新闻学科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人感到理论新闻传播学不过是其他一些学科的附庸。因此,不少人认为,严格说来,新闻传播学直到目前,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与同时代的其他学科相比,常常显得有气无力或有声无色,大大影响了它在整个学术之林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更与知识…  相似文献   

18.
张晓坚 《传媒观察》2006,(11):40-41
上网的时候遇到很多不明白的概念,或是需要了解某方面的资讯,我们通常会选择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之后,通常令人满意的答案就会出现。可是遇到另外一些特殊的问题,例如“刘德华多少岁了?”就不那么容易搜索到问题的答案了。传统的搜索引擎在这个时候显示不出强大的威力。于是,我们需要借助另一种搜索方式,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有效信息,人工搜索因此诞生。“人工搜索引擎”的概念与操作方式搜索引擎是利用机器自动化的收集网络信息并有序化的一种技术。尽管有着高效快速的特点,但是因为现在人工智能并不完善,搜索引擎还很…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传播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赫 《青年记者》2006,(10):82-83
功能强大的“蜘蛛”系统为互联网搜索引擎向人脑延伸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20.
钟文波 《当代传播》2007,(5):108-109
《百家讲坛》是一档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节目,它的火热引发了多方的争论.但作为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的形式传播的典型,它无疑是成功的.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百家讲坛》火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