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2.
蒋捷是宋末元初的重要词人,其词构思精巧、练字奇绝,情感细腻缠绵、惆怅悲凉。词人身经宋季之时的巨大社会动荡,长期处于漂泊流离之中,他的漂泊词主要有三大主题,即对于飘零江湖状态的呈现,对于家乡与故国的依恋和感怀,以及对于人生价值失落与世事无常的感伤。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宿、在东西方文化对立中进行文化思索,在异国主流文化中确立文化归属这3个层面上完成文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文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与前期的小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执着追求的崇高体验和慷慨激昂而又野性的力量相比,张承志后期的小说则更多的是在深入和沉潜民众在感受坚韧以及信仰的力量;通过对张承志前后两个创作表现对象的透视,力图揭示他是如何执着地在民问漫旅后皈依宗教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缩、在东西方化对立中进行化思索,在异国主流化中确立化归属这3个层面上完成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基础、中西文化交流、科技革命三个视角审视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有随经济基础变化的一面,又有历史继承性一面;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本能的寻根情结可以理解,但不是理性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接受具有现代化色彩科技文化的洗礼,才能继承发展,才具有现代化的韵味,才能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7.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8.
在时间的长河中,世界上任何一种消亡和正在消亡的文明都不可能重兴,而只能以一种文化生命的质素,置于新文化的肢体中,这也许可以称为“文化复兴”,而不是“重兴”。几蒙洗劫的古埃及金字塔,空自矗立的古希腊神庙,慨叹着昔日文明的失落,诉说着昔日辉煌的不再。  相似文献   

9.
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清末遭遇最终废止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不断激进的改革思想对清廷新政的左右,表现出明显的先破后立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它的废止在开启中国现代教育新篇章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未来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科举制的废除,削弱了经学教育的地位,破坏了官员选拔的有效机制,使传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内容和它的传达载体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儒家价值观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命运。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她们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明的脚下,背弃传统文化,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粲和新生。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也体现出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始终是存活于浩繁的文化典籍、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色彩纷呈的戏剧舞台的一个历史人物。人们无法忘记他,以至于千百年来史家学者、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对其感觉与评价莫衷一是。喜爱者有之,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力;尊崇者有之,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骨气;怜惜者有之,为“霸王别姬”洒一掬同情的眼泪;贬低者有之,为“乌江自刎”发一番由衷的感慨。  相似文献   

12.
从老杜笔下的漂泊意象入手,运用知人论世、整理归类的方法,通过分析他的一些代表性诗作,剖析杜甫赋予一些漂泊意象的深刻内涵,寄托丰富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诗歌史上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是一个与众不同、独特的自然主义诗人。直到晚年 ,他才被世人承认。在他的诗中 ,孤独是最令人震撼的印象 ,他的孤独是与他的家庭背景、他的事业、人际关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论争是学术界历来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受欧战和欧战后西方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五四前后国内的中西文化论争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特点。从总体上看,无论当时的东方文化派、西化派,还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文化寻路都并不囿于国族命运,对世界文化、人类文明和命运的关注也是其重要取向,体现了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剖析五四前后中西文化论争出现的新特点,对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彰显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鲜明体现"和"文化的和平、和达、和睦、和谐理念,传承与创新"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历史纠葛及其内涵,折射着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文化及其传统的未来际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聚焦于居美印裔移民,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在异质文化中所经受的心灵煎熬,而小说中阿西玛所体验的离根之后的疼痛、文化传承的负累以及最后难以回归的困惑则体现出远离故土的第一代印度裔移民在异质文化氛围中深切的情感疼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诉求也越发强烈,通过最近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综艺节目,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在身体中流动。一个国家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文化繁荣的前提是对自己文化的深刻全面理解,即文化自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继承中国文化,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涵,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机制和文明的互动,有效地回应中国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