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因此,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相辅相成,使之整合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为让语文教学在科学中走向艺术而设计为“知识+艺术”的心智美育型语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恰当地处理好了语文教学中“科学与艺术”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语文教学的科学活动中认识与把握教学艺术我们可以经常发现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认真,首先拿着一篇文章备课,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步步备得很扎实,上课时也先导入、后展开、再过渡、最后…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转变,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笔者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依据.大力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证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推进了学生的主体研究性学习,有力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倡导“以教学和实践结合为本”,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真情”,“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就是“以实践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语文老师应在洞悉“以人为本”思想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实践与教学在继承中发扬,并将这种理念实践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字。  相似文献   

5.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  相似文献   

6.
“教学模式”一词来源于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一书,而今“教学模式”早已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引入注目的课题.我国不少学者早已开始了这项研究并在语文教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回顾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模式化”理论强调教学实践的规范.并没有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谷,却产生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的兴味就减去一半,剩下一半即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外,更要注重情感的激发,讲求意境设置的艺术性.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伴随着情感,在优美的意境中邀游。进而升华到创造性思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置意境呢?  相似文献   

8.
一、在实践中体验教学艺术.提高对教学艺术的感知力前几年,本人曾对10位语文教学改革新秀进行专访.询问他们教学的成功经验。其间还着重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提了三个问题:你的教学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或者是二者的结合?这些科学与艺术你是如何获得的?答案有这几类:一类干脆地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综合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有一种朦胧美,教师应刻意去创造这种艺术,让学生去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品赏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空白美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包括语文教学艺术情感引课空白美、语文教学艺术情感过程空白美以及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结课空白美三种类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原则、适时“嘎然而止”的原则、“融洽师生情感”的原则.是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空白美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2.
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既符合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所以,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同时,语文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语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身教”,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语…  相似文献   

13.
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提出著名的“弗晰集合”理论,揭示了事物客观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模糊学理论可以促使教学科学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科学化。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零”语文形式的空白处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时可以不借助语言符号而用“零”语言形式来使对方获得某种思想,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柳永的《雨霖铃》中描写了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动人情景,这“无语”正是完全空白的语文形式。“零”形式的空白还可能通过半截子话来表示,话只说个开头,欲言又止,即所谓的“书不尽言,言不…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成了艺术中的艺术。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并非易事.但倘若我们教师能“三心二意”地去上语文课.那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学到的是书本内外的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中学语文课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而无生气。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断课”是与“导课”相对应的。导人是语文教学开始时教师采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手法将学生领进课文当中.使他们先人为主地对课文产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断课”则是在语文教学结束之时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断而不断”。也就是教学结束了,  相似文献   

17.
马英  巩聿信 《课外阅读》2011,(11):328-32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推行了“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注重拓展延伸的应用。拓展延伸,已经不局限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w.B.Kolesnilk)说,“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确,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若忽视了审美,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庄文中也说:“审美是语文课的一股富有活力的矿泉水。”可见审美对于语文教学多么重要。那么,如何实施语文审美教学呢?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程永迪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中,也应像其他艺术形成一样讲究“模糊”艺术,并与其他形式配合,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呈现出和谐的美感。模糊,被誉为当代语言的流行色。它要利用语义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理解的灵活性而创造的一种适应特殊表达需要的艺术语言。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肖九旺 《学周刊C版》2011,(11):178-178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完美的语文课教学就成了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完美”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