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柏拉图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柏拉图与老子美学思想的比较,可透视中西文化现象及思维上的一些差异。二人虽然都在向着探究世界本源的方向努力,却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注重的是逻辑推理与概念分析,试图对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寻找更本真的世界与真美。因此他排斥感性,崇尚理智;老子寻求的不是如何脱离现实世界,而是如何与天地宇宙共融相通,他的实现途径既不排斥感性,也不排斥理智,而是一种综合式的观照与体悟。  相似文献   

2.
尼采对"另一个世界"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之热爱,缠绕着尼采;对健全人类之渴慕,激励着尼采。可是遍视古今,尼采却发现因世界的二元分裂和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人之生命被遮蔽,人之尊严丧失。为了能回归唯一真实的世界——生命世界,让人“成为你自己”,尼采深刻地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研究了以下四个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作为世界现,它的“世界”不是外部物理世界,而是语言中观念中的自足独立的意义世界;哲学不是后于具体科学的元科学,而是先于科学的人学、“源学”。2、“存在论”和“语言学”两大转向构成本世纪两大哲学革命;它们与其说是标新立异,毋宁说是浪子回头,回归哲学的最古老家园;3、存在和意识即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比”是──不是”(知识论)、“应该──不应该”(伦理学)这些人类基本问题更古老的“存在论”(有──无)问题。4、哲学面临的最大的亦即最后的悖论是哲学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自身,哲学导致自身的终结乃是哲学原则贯彻得最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反叛     
尼采是19、21世纪之交历史转折点上的伟大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都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试图对他在哲学;价值观、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反叛及其现代意义作些浅析。 一、“这个世界”与人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开始,传统的世界观一直有二元论倾向,将世界分成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前者是变动不居、幻灭无常的,没有实在性,后者才是真实完美的世界。尼采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完整的世界割裂为二并以虚构的理念世界为真实完美而努力去接近它,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哲学教他们鄙弃的,正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活动场所,结果,人既不安于自己置身立足的真实环境,又难以直达于飘渺的理念境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柏拉图的这种哲学思想又和后来的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把人的“身”、“心”说成是矛盾冲突的,使人自身成为灵肉的战场,自我争斗不休,让人不敢直面现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但“美的规律”不是“自在”地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那里等待人去发现的实体,而是人在改造世界、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建构的“规律”,“两个尺度”都不是客体(物)的尺度,而是主体人的尺度,因为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把“物种的尺度”转化为人的尺度,即根据“内在尺度”去创造。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7.
鱼兆还 《物理教师》2006,27(12):35-35,37
本刊2006年第4期《螺旋桨获得的力不是反作用力》(以下称“原文”)一文对螺旋桨旋转时获得的向前推力来源于“反作用力”持否定看法,并以轮船的螺旋桨为例,分析了螺旋桨获得的动力问题,认为螺旋桨获得的力不是“反作用力”.关于该“力”的来源是什么,“原文”有两处叙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2年第3期第34页刊发了《建议摒弃“等分除”与“包含除”》一文,对其中某些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包含分”不等于“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两种分法———“平均分”与“包含分”,“包含分”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且这两种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分东西),同时存在质的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认为“平均”与“包含”叙述上是相关的,可以统一用“平均分”来表述,脱离了生活实际。我们必须承认分的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实践操作,领会这两种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葛优在其主演的电影《上一当》中,塑造了一位颇具个性的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形象——这位教师居然坐着上课;称呼学生不是“同学们”,而是“孩儿们”;除作文以外,他几乎从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对作文也不精批细改,而是指导学生评判并给分;他教育学生“做人第一”,要求他们考试不得像其他班学生那样作弊,虽然他的班的考试分数因此名列年级最后;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竟然利用班会课给十六七岁的学生大谈“青春期心理”乃至“性知识”……这样的教师当然大受学生欢迎,但最后却被学校领导“请走”了。  相似文献   

10.
在宝坻区教育系统内部,李富旺被很多人称为“教育理论家”。我对这样的称呼颇感兴趣,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这位副局长是专门搞理论研究的吗?这位“理论家”与人们印象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又难免有些“脱离实际、迁阔偏执”的“理论家”有何不同?他又将如何破解“理论难以作用于现实”这道长久未解的难题?带着头脑中的一个个问号,我认真倾听、记录着李副局长关于教育的每一个论断,希望能从中解读一个“教育理论家”内心世界中蕴藏着的人生智慧和教育理想。最终,我得到了一个答案:李富旺并不是专门搞理论的,而是一直对教育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也并不是脱离实际、“自我陶醉”的“书斋学者”,  相似文献   

11.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也可以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在这部著作中,尼采谈到了日神阿波罗的世界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代表了梦的世界和醉的世界。本文试图认识这两个世界的不同层面,二者的对立与统一,并最终了解它们对于探寻人生价值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2.
尼采用“重估一切价值”打倒一切偶像,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颠覆了传统道德、宗教、理性所设置的二元世界,把人从虚幻的外在世界拉回到本真的生命世界。其不乏深刻的见解,对当今生活在急剧变化的多样世界、却日益丧失精神家因的人们,无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运用本文人类学方法,对出版于10多年前的《废都》进行症候式阅读.通过对民俗文化世界、当下生活世界及动物人化世界三个窗口的透视,以期对“此作家”庄之蝶心路历程重新作出解读,并反思包括“彼作家”贾平凹在内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城.  相似文献   

14.
While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has focused on video games, texting and, more recently, the growth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uch as and Facebook, virtual worlds have emerged as a site of significant cultural and textual relevance for young people. A total of 6.2 million children aged between six and 12 years of age ventured into a virtual world in the 12 months between April 2007 and April 2008. Media and gaming industry analysts predict that by 2011 more than one‐half of all children in that age group will be visiting virtual worlds regularly, going more often and staying longe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kinds of online and offline practices these worlds promote in relation to identity and text is, for educators, both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urrent sites for young girls, Mattel’s BarbieGirls?.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will pick up on issues of consumption and gender as a background context to a consideration of the textual practices modeled and made available in this particular virtual world.  相似文献   

15.
青年尼采荷马研究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文本中:一是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掣铹,探讨的是“荷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二是1872年尼采准备写作的《菏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在这篇前言中,尼采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有了一种文明的日神精神作为引导,而前荷马世界则是没有文明尺度的深渊。尼采正是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从两个文本的差异可以看出,尼采逐渐从语言学专业走向了自由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尼采认为形而上学设定了一个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进行诽谤,因而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悲观主义的发展史。基于一种力的感性学尼采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快乐主义者,快乐的前提是要对于生命有一种悲剧意识:英雄人物的毁灭给我们带来灵魂的狂喜。悲剧肯定了一种“美学形而上学”,这也是理解“同一者的永恒轮回”的关健。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日神说"和"酒神说"是理解其悲剧思想的钥匙,他的全部哲学思想就是从这两个概念引发出来的。尼采悲剧学说的价值在于他觉察到西方社会正在孕育和发展着的深刻的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并已经意识到旧世界及其所珍视的一切价值的必然没落,要求加以无情的否定。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正是这种思想的形象化的表现。他的悲剧学说对后世,尤其是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纪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在最后的创作岁月里的努力,无非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倒转,柏拉图那里超感性之物为衡量尺度的东西,尼采将其反过来,使超感性为感性之物效力,真实之物就是感性之物。海德格尔把尼采看作西方形而上学哲学的最后完成阶段,柏拉图—尼采,一前一后,柏拉图谈彼岸,尼采只相信此岸,柏拉图谈本体世界,尼采只相信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希腊悲剧中的日神、酒神精神,尼采指出:荷马所诉诸的日神民族文化的史诗世界,以及随后的抒情诗人阿尔基洛克斯,这似乎是寓音乐于形象的过程,进而他发现,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而建立在为人类灾难辩护的伦理依据之上的悲剧最能描画这个世界的本质。然而。在欧力彼得斯手中,悲剧死了。尼采驳斥了建立在苏格拉底理论下的有逻辑顺序的欧力彼得斯悲剧.并且,面对建立在“苏格拉底主义”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走向悬崖的境况,尼采试图以贝多芬、瓦格纳纯粹的音乐唤起悲剧的重生。使得德意志民族能够从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