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学,研究者面临的文化环境和指导思想都是不可更易的。第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艺批评传统。对此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在接受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进行时代的创造性变革。第二,建设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外来文化,它的批评原则、思维方式、具体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批评对象,具有区别于中华本土文化的特点。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理对建设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学具有指导的有效性,要使我国的批评学建设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中国固有文艺批评的结合点,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破体”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刘勰称“设文之体有常”,特定的言说内容须安放于相应的言说方式(体裁、语体、风格等)之中,但古往今来的中国文论家却“破”这个“常”,有意无意地将理论内容安放于文学文体之中,此其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批评文体,此一时代之新文体是对彼一时代之旧文体的“破”,此其二。前者滥觞于庄子,后者绵延至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之“破体”,意在不断变更文体形态以寻求最佳言说方式;而“破体”作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和演变规律,对于当下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的沈从文文学批评研究,在批评风格、批评观、总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在批评文体、尤其是比较研究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归纳、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与其文学创作一样特色独具。文体批评、"恰当"与"人性"准则、创作的无功利和批评的功利观,是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沈从文以文学家的身份进入批评领域,艺术家的素养和个人独特的文学观念在成就其进行批评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与缺憾。两者促成了沈从文作为批评家的批评风格。  相似文献   

5.
学批评机制是驱使学批评活动的动力,对批评家来说,就是批评动机和批评意图产生的魇因,其表现形态为发愤机制,补偿机制,认同机制,交流机制,理想机制等,就社会方面来说,还有意识形态机制,政治机制,化机制,经济,批评机制的产生有个体和社会原因,因此必须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使批评机制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6.
当前文学批评面临着困境,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批评必须以其自身内部机制的转换和蜕变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位才能走出困境,抓住机遇。批评品位的结构构成的哲学、文化、审美、历史意味既出自社会对批评的要求,又出自批评的内在要求。通过批评标准的建立将批评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社会对批评的需要和希望,也是批评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基本态势与内在规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体的革新意识和新批评文体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这种转型的向路不仅表现在批评本体意识的凸现中,更表现在对传统批评文体的现代改造和新的批评文体样式的创造中.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新变,使得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从隐喻性言说和召唤性言说向归纳性言说和演绎性言说转型的基本势态.而在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扩张中进行的这种现代转型所造成的可能性负面因素也是批评界必须加以正视的.  相似文献   

8.
对首先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家。其次才是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来说,他的文学批评更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批评观点和原则上看,沈从文从创作实践出发。相对注重文学本体和创作主体的估衡;从他的批评本章身来说。又是一种再创作。其评论本身就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同时,在其文学批评中。读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9.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盛行于西方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被称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新方法。其特点是以文本为中心,力图客观地,科学地分析艺术形式,探求其内部各种因素的组合和转换的规律,吸收其中有益的成份对指导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学久负盛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他的文学观带有审美理想主义色彩,因此,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否认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恰恰相反,他认为文学有“引人向善”的力量,能够承担起重塑民族性格的使命。同时在为数不多的文学批评文章,他已显露出独特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12.
龙应台的文学批评是当今台湾评坛一大奇观,其评文的力度较深,影响面广,从而满足了文学消费的需求,独树了“快速批评”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具有敏锐艺术直觉的沈从文善于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注重作家的创作心境与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的审美趣味随着其创作心理与欣赏心态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沈从文的这一情感性批评方式与他女性化的情感人格以及楚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勇慧 《培训与研究》2003,20(3):14-17
在中国20世纪学理论批评史上,李健吾的学批评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迟异于“自发的批评”和“职业的批评”。本通过对李健吾学批评的总体考察,从中把握出其独特性源于他在从事批评时的自由心态与纯正的艺术趣味。在学批评面临诸多困境的今天,重新观照李健吾的学批评,无疑对于当下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理性批评氛围的形成以及批评言说方式的丰富,具有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李键吾文学批评观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并全面评述了李健吾对文学批评的认识:文学批评的本质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其标准是公正、自由与真诚。文学批评主要采用印象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形象化的语言加以表达,其社会功能在于增进交流与扶植新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的文论著作中,有关文学批评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一部分表达了他对文学批评的基本主张,提供了诸多非常富有价值的思考;另一部分是以这些主张为基础的颇具特色的批评实践。汪曾祺的批评理论和实践,在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融汇及对西方文论积极因素的吸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形态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形成了当前主流、精英、大众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文学批评既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美在生命”,是沈氏文学批评的根基,是理解沈从文创作的一把钥匙;透过这种文学理想,我们可以看出沈氏的文学目的观——“无目的的目的性”,即这种文学理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