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那些擅长于心理描写的杰出的文学家一样,鲁迅先生也是心理描写的大师,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心理描写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通过心理描写这一艺术手段来塑造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及其他人物心态,是《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这些心理描写至今仍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一、突出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从最后三章看,时局是构成《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作者突出了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Q平时有一种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当举人老爷的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人心摇动,时局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的阿Q与《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的描写对比分析,阐述了对二位人物的描写特点与异同及对人物本质刻划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3.
<正>《范进中举》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人们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色表现,进行了尖锐又不乏幽默的描写,以揭示人性的虚伪势利,当然也揭露封建科举制对人的精神毒害。这些对比包括:胡屠户对范进在态度、称呼、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张乡绅从对范进视若无物,到亲切热络地拉拢的转变;邻居从原先对范进母亲、妻子饿了几天都不闻不问的冷漠,到开始主动为范家排忧解难的热情周到;等等。  相似文献   

4.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造中最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常把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的人物、事件或同一人物、事件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对照起来进行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强化矛盾冲突,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笔者就课文《范进中举》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贫富、冷热、哀乐及荣辱的对比,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变化”中探究1.人物形象的变化。例如《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探究可围绕范进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身份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探究他们如此大变、巨变的根本原因。2.人物态度的变化。同样是《范进中举》,有关人物态度的变化可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突破: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认识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的礼物评价的变化……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  相似文献   

6.
小议胡屠户     
谈到《儒林外史》,许多人会联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情节。通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范进中举后如何发了疯,我以为最令人咀嚼的不是范进本人,而是他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本人是个杀猪的,没文化,属于社会底层。但他完全通晓阿谀奉承之能事。作品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先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与其说是来贺喜,不如说是来训斥。他把范进称为“现世宝”(丢丑的家伙),说范进“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称范进是“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自以为是地“教导”范进:“看…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8.
《关于阿Q》是说《阿Q正传》很早的一篇文章,其观点经鲁迅认可.它的主旨是憎,它的精神是负的.阿Q是中国的一切“谱”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的坏品性的混合照相.因为“类型描写”,有一种相似的夸张和冷嘲.  相似文献   

9.
杨前 《时代教育》2007,(8Z):74-74
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王彦明 《甘肃教育》2006,(10A):24-25
读了《庄子》和《阿Q正传》,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庄子和阿Q的处世态度似乎相去甚远。但一深究,他们的处世态度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是很成功的.其中尤以范进见报贴后发疯时的“一跌”和胡屠户治范进疯病的“一巴掌”最为精彩.这两处之所以独见功力,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文学大师们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对其服装的描写。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鲁迅的小说为例,看一看鲁迅小说中描写服装的作用。一、通过“服装”点明人物的身份和内心世界《阿Q正传》中阿Q在墙根日光下,脱下破夹袄——这件破夹袄除了送人做鞋底外,绝卖不出钱,和王胡比捉虱子,这说明阿Q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穷困的农民。等他去了一回城里,给小偷望风,偶而得了一包袱的衣服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探究《阿Q正传》中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的三次重要心理描写,揭示了阿Q心灵深处的潜流,彰显了其性格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与重点1、理解阿 Q 在《革命》、《不准革命》中性格的主要特征,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2、学习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环境气氛描写对烘托主题、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作用。二、课文设疑与提示1、在阿 Q 的“深恶”革命,继而“神往”革命,到假洋鬼子不准其革命的过程中,如何来分析阿 Q 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提示:在阿 Q 的思想里,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很显然,这是反动统治阶级长期精神奴役的结果,表现在阿 Q 身上就是精神胜利法所起的作用。然而革命的消息却使百里闻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杰作,作品创造了不朽的典型阿Q,概括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某些方面的本质;描写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妥协、不彻底的历史悲剧。《阿Q正传》之所以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还与其完美的艺术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他生前的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肯定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他热情地说:“《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①学习毛主席有关《阿Q正传》的言论,特别是其中有关阿Q的言论,对理解这篇小说塑造的阿Q典型及其现实意义,会有很大的启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8.
《阿 Q 正传》为什么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原因之一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曲线心理描写。这里就高中课文《阿Q 正传》(节选《革命》、《不准革命》两章)作一浅探。作者是如何运用曲线心理描写,透辟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尤可笑实可悲的命运的呢?一、混惑而雀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活动的动机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状态,激励人去进行某种活动。阿Q 是无卧薪尝胆再图大事之志向.但是,他也有一般人困境求生之动机(欲望),而这种动机时时激励他“崛起”,阿 Q 生活的未庄传来辛亥革命的消息,起初,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反复论证,我认为在艺术特色方面《阿Q正传》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它们体现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本国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巧妙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的对比阅读,从人性角度挖掘经典小说的文本价值。通过解读《阿Q正传(节选)》中阿Q自私麻木、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特征,进而分析未庄呈现的人性、风土人情特点。转而将视角聚集到民风淳朴的边城小镇,对比未庄的“丑”与边城的“美”,深入理解鲁迅与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