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唐诗经典化过程中,唐诗选本是一股重要的外部力量,绝大多数优秀的唐代诗人和诗作正是因为历代唐诗选本的选录,才逐渐成为后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选本在唐诗经典建构过程中既能起到发掘经典的作用,同时也会遮蔽一些经典,造成遗珠之恨。总体而言,历代选家会就大多数经典达成共识。此外,重要选本还能带来从众效应,使其他选本纷纷仿效,从而使所选诗歌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加速其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3.
诗歌辨体,尤其是唐诗辨体,始终是明代诗学批评的重点内容,明人编选的大量唐诗选本中包含了强烈的辨体意识,涉及到了辨体理论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像高棅的《唐诗品汇》等经典选本的编选与传播,直接主导了唐诗辨体理论的建构与论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包括《才调集》在内的十五种历代唐诗选本所选孟郊诗数目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唐诗选本对孟郊诗的选取差异较大,孟郊诗所受关注程度随时代发展逐渐加深。从对包括《唐文粹》在内的八种代表性唐诗选本中所选孟郊诗篇目的考察来看,各家对孟郊十四类诗的选择并不均衡,但乐府诗是共同的首选目标。在历代唐诗选本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游子吟》《古别离》为代表的一批孟郊诗的名篇,它们构建起孟郊诗高妙简古的印象,拉开了与诗论家酸呻苦吟之论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因为选本隐含且能传递选者的文学批评观。从选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管窥到当时社会语境的面影,看出作品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悟出选者的目的、喜好和文学观点。此外,对选本进行再批评,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独领风骚,古诗选本不胜枚举,而且各个选本又有所不同。从选本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掘古代批评家借助“选本”这一批评形式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观.进而探究“选本”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对“选本”这种直到现在仍然沿用不衰的文学批评形式和方法,形成正确的理解,获得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编选古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接受形式之一。在一批明清之际的“古诗——唐诗”系列选本中,就乐府诗的体例问题形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倾向与分歧,即大多数系列选本保留了唐前乐府诗的体例而取消了唐代乐府诗的体例,只有少数系列选本保持了乐府诗体例的前后一致性。这种主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代学者对唐代乐府诗的轻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7.
8.
选录诗文的人,都会显出自己鉴别取去的眼光。作为一位选家,金圣叹从深广繁富的典籍之中选出“六才子书”,并成为天下妙文,这实际上已面临着文学作品如何经典化的问题。金圣叹对“六才子书”的解读方式显然是一种形式化的解读。他以文学的准则,通过形式化的解读,将“六才子书”与经史隔离开来,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建立了与儒家经典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编选古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接受形式之一。在一批明清之际的“古诗-唐诗”系列选本中,就乐府诗的体例问题形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倾向与分岐,即大多数系列选本保留了唐前乐府诗的体例而取消了唐代乐府诗的体例,只有少数系列选本保持了乐府诗体例的前后一致性。这种主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代学对唐代乐府诗的轻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唐代乐府诗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坛出现了一次唐诗选本编纂的高潮,苏州地区成为与济南地区并称的两大选本中心之一.而小小县邑吴江就出现约十六部选本,足以令人利目相看,引人深思.此盛况的出现是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和诗坛论争的产物.清初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对其起了催化作用,它是初盛唐诗与中晚唐诗论争、唐诗宋诗论争的结果,也是文人学者宣情抒怀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影响下,唐诗的经典化在明代达到巅峰,明人整理及编选唐诗的热情空前高涨。周汝登的《类选唐诗助道微机》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有其独特性。本文试从《唐诗助道》的材料来源、类目设置及周汝登心学三方面,谈该选本在明人选唐诗通代性选本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唐诗选本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唐诗选本大量选录韦应物五言古诗,数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李白、杜甫二位大家。究其原因, 乃在于明代批评家认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大多有律化的特点,而韦应物五言古诗则承汉魏之古正,祖渊明之冲和,得二谢之精致,乃古诗之正宗。  相似文献   

13.
唐诗经典的基本属性是典范性和不确定性:典范性表现为能够代表某种范式的成熟,为后世创作提供借鉴;不确定性是由于审美思潮与价值标准会随着时代和个人而不断变化,并直接影响经典的建构。唐诗经典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特殊的发现人,通过发现人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发现人对唐诗经典的标举是通过诗选、诗话、笔记和其他一些论诗杂著而实现的,其中诗选所建构的经典体系最为系统。  相似文献   

14.
明代唐诗选本对温庭筠诗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明前、中期受统治者"和而正"主张及诗崇盛唐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们对温诗普遍持排斥态度,温诗接受在明中期跌入低谷。到了明后期,文学思潮及审美追求趋于多元化,温诗的选录也呈现两极分化:否定者承袭"诗必盛唐"的选诗态度而排斥温诗;肯定者以曹学佺最具胆识,其《石仓历代诗选》选录温诗74首,反映出明后期唐诗选本对温诗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通过对明代唐诗选本的研究可发现,直至明后期的文人们在追求个性和独抒性灵思潮影响下不再一味地贬斥晚唐诗,温诗的价值才得以逐渐被挖掘。  相似文献   

15.
“经典的构成”与时代社会的变动及其现代性的逻辑息息相关,就选本编纂所涉及的八十年代文学经典化问题而言,其不仅表现在通常所谓的作品的经典化上,还表现在经典作家的确定、文学思潮的建构等几个方面。选本编纂不仅仅是在“选”“编”作品,其实也是遴选作家和构造思潮。特别是争鸣性作品选,就其所制造的经典而论,这是一些“开放式的经典”,其“经典性”正在于“相关性”属性的构造,以及因此而开创的话语敞开的空间,为各种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提供了多种可能,其“经典性”往往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16.
明人论诗常常会借助对唐诗选本的解读来表露他们的文学主张和诗学取向。明代前期,人们更看重《唐音》;自李、何倡议复古之后,《唐诗品汇》及其精编本《唐诗正声》开始成为明人学唐的正宗读本,对诗坛风习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人正是通过对这两种选本的不断阐释,尝试以“格调”沟通“正声”,进一步确认与强化了复古派“格调”说,并对其加以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口头传播是唐诗经典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在民间普通读者中展开,具有通俗化特点。民间读者的口头传播可细分为歌唱与口头传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语言通俗,风格贴近大众的作品,更能得到很好的流传,甚至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经典,形成一种"传唱效应",成为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口头传播是唐诗经典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在民间普通读者中展开,具有通俗化特点.民间读者的口头传播可细分为歌唱与口头传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语言通俗,风格贴近大众 的作品,更能得到很好的流传,甚至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经典,形成一种“传喝效应”,成为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唐人为实现自己的文名,在创作之后普遍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宣传活动,其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其中,发动群众力量宣传、利用不同寻常之举制造轰动、归隐山林、题壁等是其主要形式。他们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各自的作品进入接受领域,从而为他们的经典之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篇或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与它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从内涵上看,经典之作或者具有深刻、独到的思想,或者蕴含丰富、深邃的生命体验,或者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或者抒写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美好感情。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经典往往有它别开生面、耐人寻味之处,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别出心裁的艺术追求,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