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丈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一、案例产生的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我个人钟情于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偏爱鲁迅作品,多年来一直将此文列为教学的“重头戏”。深入钻研课文以获取新感受新认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以丰富备课资源,探寻新策略以优化教学过程,称得上是常感常悟,常讲常新。似乎总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吸引着我,恨不得把所有的心得体会都与学生分享,期待学生能充分理解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能充分感受爱国青年的赤子之心和拳拳之意。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6.
马超杰 《语文知识》2005,(10):19-19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人们无不对那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真的猛士”深感敬佩。但细品“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一句,发现这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竞成了“惩创学生”“屠戮妇婴”的刽子手!《现代汉语词典》对“喋血”的解释是:“血流遍地(杀人很多)。也作嚏血、蹀血。”  相似文献   

7.
《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留白既有其对己之“愧”,也有对某些群众领袖之“恨”,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强调文道统一,在渗透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语文教学的德育基础点1.深入钻研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本身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教师可把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中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基本篇目分为几个教育点。如,《纪念刘和珍君》等爱国主义篇章可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激励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英雄、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五次出现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让人了解了刘和珍,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这篇文章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标教材都被选入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从宏观角度分析作者情感,最小的单位也只是到句子分析为止。其实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先生是将情感倾注入于每一个文字。而在现代文中,教师常常忽略看似不起眼的虚词,本文将重点从虚词出发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知道作者在运用虚词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借着对人物外貌的描绘而获得永恒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鲁迅先生描写的刘和珍。她的“微笑”与“温和”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记念刘和珍君》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和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基于洞察人性、批判政府、揭露社会黑暗的基础之上记叙了“三一八”事件,但三者借助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不同的写作意图:鲁迅以片段式的叙述纪念刘和珍,抑制不住内心对执政府的愤恨,同时又讽刺“流言家”的冷漠;周作人也以片段式叙述吊唁刘和珍、杨德群二人,抒发内心对死者的真挚情感,通过“感想”之事侧面表达对政府的无望;朱自清以全景式自叙来呈现“三一八”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话表现了他对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这一罪恶行径的强烈义愤。这种“无言”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往往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善用重复,以完全相同或略作变化的语句重复多次的出现,从而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寄托作者感情。五次出现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既让人了解了刘和珍,更读懂了鲁迅,读懂了当时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的模糊背影 众所周知,人教社2000年版高中语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其学性、人性等话题。而在我看来,有一些细小的变化似乎更耐人寻味,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注意到,《记念刘和珍君》中对杨荫榆的评价除了类似《鲁迅全集》中对其定性的“依附北洋军阀,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等语言外,又加了一句“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这样一句话。仅此一句,即可见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还原历史的真实,让本已模糊的历史背影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7.
民族的良知     
马祥 《语文知识》2004,(1):25-26
1926年3月18日,由于段祺瑞执政府悍然开枪射杀和平请愿的学生与民众四十七人,并造成二百多人受伤,而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时的国人对这一惨案有什么看法呢?现在笔者收集有关资料,对当时知名人士对这一惨案的反映作一简单介绍,笔者以为,其意义恐怕并不仅仅是加深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板块都设有“问题探讨”类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学这类课文呢?本文以必修五中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童志国 《学语文》2023,(4):88-90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由于先生在文中寄寓的情感较为复杂,再加上鲁迅式独特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手法,所以该名篇一直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若能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还原等路径,梳理出鲁迅在文中曲折强烈的情感变化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读懂鲁迅,并掌握通过言语形式解读文本内涵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据媒体报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课本也删除了鲁迅的《阿0正传》《药》《记念刘和珍君》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标志着中学语文教材“去鲁化”的行动已正式实施,引起了人们众多的争议与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与时俱进,因为鲁迅的作品“与学生有时代隔膜”,已经过时了。此外,鲁迅的作品艰涩难读,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理解;有人则为鲁迅鸣冤-1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鲁迅作品是否该淡出中学课本?今天我们就请双方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下面,进入辩论的第一环节,有请正方、反方分别作立论陈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