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与涓生的形象塑遣是题材与主旨的从属关系。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中孤独者形象比较,认为涓生是以切实的行动实现了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从而向新生路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简·爱的故事家喻户晓,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读者赞美简·爱的爱情故事.但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整个故事分析之后不难发现,简·爱的故事是恋父情结酿成的爱情苦果:童年生活中的父爱缺失形成了简·爱的恋父情结,所以她一生苦苦追求的爱人不过是父亲形象的一个替代品;怀有恋父情结的作者自然地将简·爱送进了恋父的爱情陷阱.  相似文献   

4.
杨怡 《中国职工教育》2012,(18):146-147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小说采用"涓生手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子君的形象是隐形的,通过涓生的回忆才反映出来的。从涓生的角度表现出的子君形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和普遍形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综观近年来的“伤逝》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是从叙述特征角度来探讨涓生作为叙述主体的虚伪性,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子君则更多抱以同情的态度。本文试从对子君形象的探讨中分析和解读以其为代表的“依附女性”。其实子君从未真正地觉醒和解放,她的人生是在依附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杨德洲 《文教资料》2007,(10):91-92
子君悲剧有着多重的原因,但主要是她的那种特殊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互相纠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性格本身所造成的。子君从涓生那里接受了现代启蒙思想,不顾一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爱情,毅然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却仅把婚姻自由作为最高理想,她根本不知道生活有其他内容,忘却追求,更没有追求经济的自主,此时,传统的主内的依附思想制约着她,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子君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交接之时,身上就打上了那特殊时代中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共同的烙印。传统思想是依附涓生,“甘为男性奴隶”,现代意识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是现代性受制于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纠结的性格造成了其悲剧。  相似文献   

7.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但是从萧军和萧红的人生经历看,生活的困窘并不是爱情死亡的根本原因。"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恰恰在于有相爱的机遇,却没有共同更新、成长的基础和觉悟。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伤逝》中使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营造出一个忏悔的涓生形象。涓生通过内心的独白表达他的罪过,却又通过回忆“事实”展示自己的无辜。这种混乱的叙事方式像是借助“忏悔”的外衣来求得“道德”的宽恕,从而为他抛弃子君的行为找到合理性,这就使得涓生的“忏悔者”形象有了讨论的空间。通过文本的叙事策略分析涓生的心理,从涓生的叙述语言中体会其爱情观,同时对子君的叙事空白进行合理填补,从而对涓生的“忏悔者”形象再阐释。  相似文献   

9.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定个人主观因素,即涓生的懦弱、不切实际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子君的不彻底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思想基础,涓生的冷酷、自私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 ,更有其内在的个性因素。子君婚后的不思进取、传统世俗的爱情观、人生观 ,有目共睹。涓生易冲动 ,沉醉于爱情时忽略了爱情的要义 ;过分注重自我感受 ,钟情于个人奋斗 ,不谙世事 ,所以不能正视现实 ,在困难面前一味推卸责任 ;性格的怯弱 ,良心的谴责 ,使得他面对子君的死痛不欲生。涓生的个性弱点更是不容忽视的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伤逝》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子君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下,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与自己所爱的男子涓生结合,"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可是不到一年时间,涓生失业.随着经济压迫的到来,爱情的幻梦终于破灭.在涓生告诉她"  相似文献   

13.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有追求婚姻自由解放自我的思想和大胆的行动,但是又不自觉地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面对涓生要求她独立的呼声没有回应,最终酿出一场自由恋爱的悲剧。对此,在倡导个性解放的背景下对涓生不应苛责。鲁迅洞察到女性解放的道路还很漫长,对子君们投身爱情提出了质疑,对女性解放的现状表现出悲观情绪,凸显了对女性的关爱和直面真实的文艺态度。  相似文献   

14.
虞珍 《考试周刊》2013,(27):19-19
《伤逝》写的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议思想的影响下,勇敢地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经过斗争,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开始。他们不仅分离,  相似文献   

15.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更有其内在的个性因素。子君婚后的不思进取、传统世俗的爱情观、人生观。有目共睹。涓生易冲动,沉醉于爱情时忽略了爱情的要义;过分注重自我感受,钟情于个人奋斗。不谙世事。所以不能正视现实。在困难面前一味推卸责任;性格的怯弱,良心的谴责,使得他面对子君的死痛不欲生。涓生的个性弱点更是不容忽视的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种因素实质上又都深受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最终却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者在无形中都为父权制思想所钳制。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但仍旧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在《伤逝》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而涓生在文中令人觉得并不可信的浓烈的抒情却显露出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作者创作时的显在和隐含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1,(6):247-248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核心内容是女孩子渴望代替母亲,占有父亲的爱。基于此理论,该文分析了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并且发现女主人公爱玛具有恋父情结。爱玛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她对母亲两个层面的意义的替代:现实意义的和象征意义的替代。作者在故事伊始就确定了第一个层面:深爱着父亲的爱玛早早就成为庄园女主管,完成了对母亲现实意义的替代。故事情节的铺陈逐渐揭示出第二层面的意义:通过嫁给父亲的替代人奈特利先生并且让他入赘到哈特菲尔德庄园,爱玛成就了她对母亲象征意义的替代,从而使她的恋父情结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