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皋市戴庄乡业余通讯员朱谦平在乡农机站工作。1990年,他的用稿量名列全市通讯员之首,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今年5个月来,已在省级和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5篇质量较高的稿件。朱谦平是从1989年5月份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他一连发出去几十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他仍坚持为报纸、电台写稿,偶尔也有被采用的,“茶干”一块,几句话而以。但他暗暗叮嘱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正在这时候,乡政府表扬了小朱,说他采写的“杨桥村村民试种优良稻种发了财”一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新闻     
中宣部、中国记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本刊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的活动。甘远志是海南日报社记者。2004年9月4日,他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在海南日报工作期间,甘远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报记者,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热情报道海南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海南日报工作1059天,采写稿件见报1051篇,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  相似文献   

3.
报纸上没有见过他的名字,会上也难得听到他的声音,他从不说自己有些什么成绩,更不发惊人的豪言壮语:凌根源就是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解放后的重庆新华日报和四川日报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三十一年,长期担任校对、检查和第一读者。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他创造了不平凡的纪录:三十一年中从他手里经过的校样,没有漏过一次重大的差错。领导和同志们交口称赞:“他看过的校样信得过。”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他还是一名搞新闻报道的“门外汉”,时常为能否发表一篇小稿而发愁;两年后,他不仅在新疆军区电视新闻报道领域小有名气,而且自己采写的稿子也在军报上有了一席之地。两年来,他凭着对新闻报道的挚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凭着谦虚好学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共在中央级媒体发表稿件81篇(条),省级稿件153篇(幅、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记二等功1次。他就是新疆军区某师政治部宣传科战士报道员宋功山。出生在安徽的宋功山从小就受到徽州浓郁文化气息的熏陶。1999年12月底参军后,爱好写作的他经常忍不住提笔写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并…  相似文献   

5.
“他姓牛,也真象一头牛”.凡是和正阳县委原通讯组长牛林同志接触过的人,大都这样说.不过,有的说他象“老黄牛”,也有的说他是头“老犟牛”。(一) 在牛林的工作成绩档案上,有这么一段记载:连续六年被评为驻马店地区新闻工作模范,五次荣获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被河南日报授予模范通讯员称号。几年来,每年平均发表稿件145篇,其中有近20篇稿件荣获省、地级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 ,笔者到一家图书馆学刊物编辑部去送稿 ,看见一位编辑正在为一篇稿件反复斟酌 ,伤透脑筋。他说 ,这篇稿件不错 ,虽然文章不长 ,但却指出了当前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而且文笔优美 ,具有可读性 ,只是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 ,既然稿件不错 ,又有可读性 ,何必受栏目局限呢 ?  的确 ,刊物必须要有栏目 ,编者通过栏目来体现办刊的思路和构想 ,读者通过栏目来方便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章。因此 ,重视栏目建设是每家刊物所追求的。力图通过栏目来经营自己的品牌 ,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进而塑造好自己刊物的形象 ,…  相似文献   

7.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9.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凤翔 《传媒》2002,(8):38-38
“重栏目,不拘泥”,这两句话,是我几十年办报纸副刊的体会之一。 不久前,到一家报社看望一位办文艺副刊的朋友。他正在为一篇稿件嘬牙花子。他说,这篇稿子不错,有可读性,但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既然稿子不错,又有可读性,您阿必让栏目限制住呢?刊登时,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夏瑞祥到昌乐县人武部任政委一职后不久,就组织全部人员开展了“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报道”活动。夏政委讲:“工作只干不写等于完成了一半,既干又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夏政委的号召下,全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写作的热潮,短短的3个月时间,100多篇稿件寄到了报社、杂志社,见报刊的有30多篇。  夏政委非常注重培养写作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闻爱好者进行写作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对同志们写出的稿件总是认真地修改。一次我把写好的稿件给他看。他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能写出来就是进步”。随即拿起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00,(3)
照片上这名正在作记录的老同志 ,是被大家尊称为“土记者”的合江县锁口乡中心校教师张德生。说他老 ,一是指年龄 ,今年就要满60岁了 ;二是指写稿的时间长 ,已坚持写稿20多年。尽管教师工作繁重 ,接触面窄 ,但张老师仍坚持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自己掏钱订报学习 ,辛勤采访写作 ,先后已在《民族文化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400多件。他写的《办公经费紧缺办案举步维艰》、《不要盲目淘汰母猪》等稿件 ,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亲自作了批示。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有的稿件还被评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正>杨春生前是福建省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他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28年,以铁一般的理想信念奋战在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第一线,忠诚履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忠实守护一方安定和人民安宁;他关键时刻顶得住、遇到危险带头上,以铁一般的责任担当扫黑除恶、打击犯罪,侦破刑事案件数千起,抓获犯罪嫌疑人千余人;他爱岗敬业、精研业务,以铁一般的过硬本领实现执法办案零差错,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始终坚守崇高价值追求和良好职业操守,以铁一般的纪律作风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2019年1月23日凌晨,因长年超负荷工作,杨春突发疾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9岁。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6.
南京军区后勤部某分部老新闻干事宁业龙,在新闻战线上已工作了十九个年头。他的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被军内外报纸、电台、杂志采用700多篇(幅),他还两次荣获《人民前线》通讯报道一等奖,四次荣立三等功。当笔者请宁业龙谈谈十多年的采写经验时,他对我讲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19年的夜班岁月,把他的鬓发抚得霜白;30多年的新闻生涯,在他的额头上犁出了深深的沟回;而时光馈赠他的,是他采写的一篇篇新闻作品被收进了一摞摞的专集;是他编发的稿件、主办的专栏.荣获中国新闻奖以及其他诸多奖项。他用在新闻领域取得的一个个成果,铺就了一条坦途,使自己顺利跨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的行列。  相似文献   

18.
一位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干事向我诉苦,说他两个月内。先后给编辑部投了十几篇稿件,而且打了不下于10个要求“照顾”的电话,没想到连一篇稿都没发表。随后.他又给编辑寄去一些特产,没过多久被退回来,稿件还是一篇没刊用。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江苏。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媒体。在抗洪救灾的系列报道《灾区纪行》中,人们熟悉了一位记者的名字,他在一个月的跋涉里,采访了14个县,见报稿件达28篇,其中20篇报道的是乡以下的村组。 1994年夏,大旱困扰着素以“水乡”著称的江苏。还是这位记者,使人们透过他那一篇篇来自灾区的报道,看到了这片焦黄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之后,在今年春节前夕的喜庆气氛中,他又率领记者下灾区实地采访,写下了三组九篇现场目击式系列报道。这一篇篇体现党报密切联系群众光荣传统的稿件,使江苏人民产生了“每逢佳节倍思贫”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