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本化德育以现实的人(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人本化德育的目标,即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人本化德育的内容,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生活中的统一和谐发展。人本化德育的方法,即自主建构法,主要有实践活动法、平等对话法、角色扮演法。人本化德育的评价,强调发展性原则,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是指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对道德原则进行思考后自觉、自愿地做出合乎理性的道德选择或道德行为的素质。而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德育机制、德育内容,到德育方式、方法、手段,全面体现学生的需要和接受,体现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等院校面对的是思想日益成熟,社会阅历日益丰富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更应该注重其自身的主体性了。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提出是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实的审思和分…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应该朝着实践性和主体性的方向迈进.实践性德育教学强调学生道德形成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过程,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主体性德育教学注重把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摒弃传统德育观扼杀学生主体性的缺点.德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与主体性是相...  相似文献   

4.
刘晓  杨文武 《天中学刊》2009,24(6):131-133
蔡元培提出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美育的德育功能等思想,体现了其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对当今高校德育的启示有:培养和塑造师生的主体性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德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实践;注重美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付欣 《文教资料》2007,(20):187-188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应对工具性德育模式而产生的,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问题,有其建构的必要性。主体性德育模式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道德价值本身为根本目的,以师生互动为存在基础,以个性化、生活化教育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必须坚持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形成和完善德行的原则。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培养等方面入手培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必须坚持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形成和完善德行的原则.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培养等方面入手培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召唤,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突然应包括全体性,整体性和因材性,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应然是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怀,目前在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中应重视对道德情感,道德需要,德育目标,德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建设,发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德育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受教育学会做人。德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以行为为主,行为与认识统一;二是以身教为主,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要使德育落到实处,教育者要自觉地倡导主体论,反对客体论;倡导内化论,反对灌输论;倡导独立论,反对顺从论。同时,教育者要学会运用练习、锻炼、自省、慎独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德如何与时俱进、师德如何量化及教师道德培训问题.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制度规范是前提,教育引导是基础,教师的自觉性是关键.应区别对待师德理想、师德原则与师德规则等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让不同层次的师德规范发挥不同的作用.要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改善师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以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其他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广义德育队伍的一分子,这支德育队伍的现实问题令人忧虑。许多家长欠缺人与教育素养,大大限制了其对孩子育德的主动性与科学性;专职德育教师队伍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学科教师育德意识薄弱,育德技能偏低;其他社会成员中自觉履行育德之职责的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其德育应突破传统德育的弊端,走出一条现实的、理性的、确能有所成效的德育之路。观念的树立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职校德育工作者应首先树立先进的德育理念。文章从回归生活和实践,注重活动的创设等方面,强调职校德育工作者应在尊重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德育、行为德育、体验德育、主体主动性德育等。  相似文献   

16.
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生追求,学科教学是育德的有效途径,学科育德的特征是隐性育德。学科教学的现实样态主要体现在育德缺位、课堂育德、育德随意化、育德运动化。要充分发挥学科育德价值,提高学科育德效果,必须增强学科教师育德观念及育德专业化水平,发挥多学科育德合力,定期开展学科育德教研,在课前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后实践中都要凸显育德价值,借助健全的学科育德支持及评价机制,让育德真正走进学科教学日常生活,以学科教师务实而富有实效的"常态化"工作,促进学生道德提升、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7.
大学德育旨在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更与大学生自觉、自愿、自为的心理分不开。同时,大学生的个性认识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大学德育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创一条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主体道德教育是21世纪我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向。主体道德教育,在现阶段就是要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这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讨论法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具有必要性:它是对意识能动性的灵活运用,是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激发,是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是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是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把握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成熟、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与现实性、讨论过程的简便易行,使讨论法在德育中的运用具有可能性;讨论法要注意选择好讨论主题,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同时要及时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