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战场,是立德树人主阵地,要从高职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新时代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出发,贴近学生,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把思政课建成学生喜欢的终身受益的好课程。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思政工作贯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是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中医药高校的思政课上,依托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对高校思政课的"配方"进行改良、"工艺"的提升以及革新思政课的"包装",努力让思政课既"好吃"又有"营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亲和力又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的改革之路,既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特色,又使思政课成为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侨校对境外生工商管理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是工商管理类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教学改革可帮助境外学生利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学理论了解和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际,更好地择业、就业,促进新时代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以"货币银行学"为例,侨校境外生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学习兴趣不浓。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倡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积极探索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就依据我国国情,明确提出:思政教育要秉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提高中职生的政治素养,应对其思政教育采取“严格要求、突出重点、突出主题”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对中职生思政教育进行改革。结合中职学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贴近、形式贴近、手段贴近,并对未来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能以事实来纠偏,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应全面改革思政课教学,构建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职业观方面依然存在着忽视思政课对学生职业观塑造作用、教育内容偏差、教育能力较弱等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等,从而加强思政课对学生职业观的培育能力,提升其就业力。  相似文献   

8.
以南宁5所高职院校为例对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进行调查,提出高职思政教学应探索出一条适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体会思政课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又充分降低危机干预的成本,将危机干预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危机干预的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思政”格局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辅助作用,加强和学校思政工作职能部门的密切联系,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碱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地理等本土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了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对思政理论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它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良性发展。同时,"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又面临着新挑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运用好微媒介和课堂两个载体,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胡恒钊  文丽娟 《教书育人》2023,(36):106-109
研究生思政课“问题+课题+专题”链式教学,是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发现新问题、着手课题研究、探索专题讲授,形成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感染力与吸引力,有利于研究生的主体性发展。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与问题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贴近研究生学习、生活、科研实际,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与吸引力,让思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彰显研究生思政课的温度、深度与高度,使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发挥其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何典  赵珏  张胜  梁英 《教育教学论坛》2022,(38):144-147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提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目标和育人目标自然融合,以产生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引导学生形成既重视学习技能又重视提升素质的成长成才观念,倡导教师形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感。并在“程序设计竞赛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思政融入、课赛结合、专创融合”实现德艺双馨的育人育才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张明 《教书育人》2022,(2):97-100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价值观教学,它肩负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任务.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实践困境、教学理念困境与教学话语困境,这些困境需要从教学方法、思维方式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张桂英 《天津教育》2022,(13):104-106
<正>思政课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思政教材是思政教育的载体,把思政教材编写得科学规范,思政课程才能纲举目张,才能让教育者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思政教学则是思政课程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要让这座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专业教师就要在素质提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按照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新课改语境下,怎么教、如何学、怎样评等问题无不以此为中心展开,然而细加琢磨即可发现,有些课堂仅得新课改形似而遗其神韵。为弥补这一遗憾,以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为抓手改进教学,能放大教学情境的功能,吸引学生主动洞察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体、展望历史趋势,让思政课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增强思政课既深刻又深远的价值渗透力。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做好课程思政是教育者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但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在专业课中的生搬硬套,应是思政元素的浸润、是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和深度统一。通过浅析开放大学计算机类公共课受众人群特点,讨论其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由点及面,挖掘计算机类公共课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注入新的思想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学习、奋斗。  相似文献   

17.
打造思政“金课”,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打造高水平思政课要把握思政课的本质,以“六要”为导向,依据“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原则,以“大思政课”的视角为拓展点,建设“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思政课。这既有助于思政课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又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8.
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对两者深度融合教学的探索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政课启智明理的功能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中得以充分展现,又在教师知识素养提升后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人工智能情境充分助力学生思考探究及知识迁移,最终使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真正起到培根铸魂、笃行拓新之效。  相似文献   

19.
融媒时代媒体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实现了资源的互通、互融、协同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融媒时代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三大标准,提出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融媒体的冲击、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到影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待整合优化的瓶颈。通过转变思政课的教育观念、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主客体的媒介素养,促使思政课教学适应融媒体的发展变化,优化思政课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现实"脱节"、认识"断层"的现象,思政课往往被学生忽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播者的思政课教师自然受到一定的"冷落"。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否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取决于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喜爱。所以,要让学生热爱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由"尊重教师——喜爱教师——喜爱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