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良镛院士这一论断引起广泛关注。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所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的最新研究发现。目前,这一命题已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和许多志士仁人为“振兴中华”而创建的革命的、爱国的政党,蒋介石、张静江、戴季陶等一大批人也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献身于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什么后来其中的部分人成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对象?简单的“投机”说或“叛变”说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根据史实,科学分析,理清事件、人物的发展、变化逻辑,找出合情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状态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或理念,最初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到90年代中期,已开始渗透并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的频繁话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词汇意义的绝妙解释。2001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启迪以及中国经历13年“入世”谈判最终进入WTO的事实表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无情地、直接地、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经济以及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理论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家卡尔说:所谓历史,就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但是,对于政治思想史,追问历史的意义和了解历史的真相同等重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青年学者颜德如博士的力作<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在翔实描述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本身及其被中国思想家所接受的卢梭思想的同时,解读了卢梭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意义,并揭示该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6.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7.
8.
王雪 《华夏文化》2009,(2):17-19
人类社会早期,生存环境非常艰苦,人们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之中,饱受人世的艰辛与避世的艰苦,于是幻想美好的世界,寄托自己的迫切愿望。如《诗经·硕鼠》中的“乐土”,《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等,但这种理想只能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人们不断创造,不断改变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具有实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最深远最恒久的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最本质的内涵,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体现。自觉地将建设“文化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自信的气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冯少波 《寻根》2009,(1):110-113
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做“虚岁”。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实”则是真实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作,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四川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通过何一民教授和其他学人的共同努力,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历经出版波折,终于呈现在读眼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陶瓷对亚非社会文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瓷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科技和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华瓷具有强大的调适功能,广泛影响陶瓷之路亚非国家的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风俗向善、审美理念趋真,改变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王振铎 《寻根》2005,(6):27-35
2500多年前,正当西方的哲人受“上帝”的启示,绕着地中海周边的河流、平原和山谷,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用“神谕的文字”,在泥陶版、莎草纸或兽皮上刻画、撰写后来被称为《旧约》的某些先知故事的时候,东方的哲人接受“圣王”的教谕,周游黄河大平原,寻求三皇五帝积累起来的甲骨、金石、竹木等简版文献,精心编述治世兴邦的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14.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日根 《寻根》2007,(6):4-8
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各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数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中,作为“乡土之链”,始终呵护着侨寓异地的商人游子,特别是在战乱等多事之秋,会馆为同籍人士提供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  相似文献   

15.
1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定以及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受雇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中国,“作者”的概念和“圣人”的概念息息相关。这不是说圣人必然要“作”——创作和写作,而是说只有圣人才有“作”的特权。中国上古思想史学者普鸣在他题为《成圣的诱惑:上古中国圣人写作之兴衰》的文章里,指出自公元二世纪以来,随着纸的逐渐普及,书写变得日益常见,圣人的地位也就慢慢不再是建立文本权威的前提了。  相似文献   

18.
1688年发生在英国的“光荣革命”,一向被英国人津津乐道地称之为用“不流血的方式”促进了国家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并为资本主义的狂飙突进奠定了基础,带动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创新型发展。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场革命确实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由封建社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临界点、人类文明革新的启动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原 《中国文化》2009,(1):129-137
作为学者,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有两种策略,一是“小题大做”,一是“大题小做”.这有点像写论文,必须先设定读者:面对公众发言,你得干脆利落,越简单明了越好,不能云山雾罩,把听众绕糊涂了。但如果是面对同行,则不能为追求畅快淋漓而简化论证的过程,要讲清楚问题的复杂性,相信听众有独立审视的能力。今天在座的,  相似文献   

20.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