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本文阐述了“一国两制”与澳门回归的关系 ,指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是顺利解决澳门回归的基础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地找到了澳门回归的钥匙 ;大陆的强大是澳门回归的坚强后盾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树立了澳门回归的典范 ;“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澳门回归终成现实 ;回归后的澳门 ,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 ,随着澳门基本法的实施 ,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对香港政制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国”是“两制”的前提,中央对香港政制发展有主导权和决定权;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香港政制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国两制”是促进香港民主政治包括政制发展的根本前提;基本法是实施“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也是香港政制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陆人民和香港同胞共同的夙愿。使这一夙愿即将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是邓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没有九七香港的顺利回归,也没有九七后的香港稳定繁荣,更不可能有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 一、“一国两制”为香港和平回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是上一世纪英国政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和重大决策,是基于对现实矛盾的具体分析,依据一定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它的创造性就在于找到了解决矛盾使对立面结合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思也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哲理,深刻地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规律。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思,不仅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而且必将推动台湾与祖国大陆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思,是邓小平在实践中对对立统一学说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是灵活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5.
浅论"一国两制"模式对香港及大陆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思想在香港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运用。文章试图通过对香港在回归前后政治体制变化的回顾与评论,以及香港政制对内地政治体制改革的参考意义的评述,揭示这一互动的现实状况,同时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构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前后为争取祖国统一和发展所做的一些原创性设想和探索,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思想先导和渊源,是“一国两制”的雏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和完成了“一国两制”的理论的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设想顺利地实施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且为了早日统一台湾进行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是对“一国两制”实践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保持香港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重新起步的香港民主政制发展进...  相似文献   

8.
香港平稳过渡、胜利回归,已成定局.在这喜庆时刻即将来临之际,重新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胜利回归中的地位,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祖国统一香港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心愿.香港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英国侵略者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先占后割”、“先占后租”不断扩大对华掠夺造成的.首先,他们通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把他们长期窥伺以至武装占领的“香港一岛”正式据为“割地”;其次,他们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60  相似文献   

9.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解决香港问题的战略决策,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通过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实现了香港的顺利回归并使“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是高三《思想政治》第一课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要正确把握“一国两制”,需要把握以下四对关系。一、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关系区别: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国势力不准干涉;香港、澳门问题则是收回主权、回归祖国的问题,回归前由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英、中葡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就香港和澳门问题已得到园满解决,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方针的正确性,它也将进一步推动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一、“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国两制”做为一种理论体系有它形成发展的过程.我党对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浅析“一国两制”实践的理论意义○夏慧瑾○“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今天它已在香港变成现实,使祖国统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一国两制”不仅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而且也极大地丰...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取得了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4.
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教育枢纽的设想,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特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教育枢纽,建立与“一国两制”相耦合的特区高等教育,对于香港和内地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彰显“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价值。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政策既是对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回应,也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呼应,更是对“一国两制”的响应。根据“一国两制”理论,基于“全球—国家—地方”分析框架,探讨“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建设,发现香港特区区域教育枢纽建设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多元化三大发展战略和建设路径,在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深化区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教育枢纽建设初具形制,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15.
下个月,香港这颗闻名于世的东方之珠就要回归祖国了。150多年浮萍般的飘摇生涯,使600多万香港同胞人心思归。眼下,对下个月香港的顺利回归人们已毫无疑虑.但人们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维护回归后的香港持续繁荣、稳定。在这个问题上.中央人民政府即将对香港实施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无疑是维护香港稳定、繁荣的最稳固的墓石;但作为蕾潜的各行各业,如何以回归为契机,寻找发展的新机遇、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拿出发展的新举措,这却是蔫实中央政府的上述政策,促进香港繁荣发展的重点所在。说到此,人们…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非常正确、十分英明的。回归后的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成功范例。 一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是英国通过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过去的,此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香港回归12年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香港的成功实践为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我党和政府为和平统一祖国而提出的一种科学构想和政治理论,本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是这一构想和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九十年代末,当港、澳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就成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现实。“一国两制”是创世之举,它的实施无疑从理论上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实施“一国两制”历史时期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就成为实现统一的关键。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用和平方式还是非和平方式,应该说港澳问题的解决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即实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部具有现实可行性。为此,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回归之前,“重英轻中”是香港语文教育的基本格局。回归后中文教育逐渐发展成主流,但英文等持续使用,形成了中文为主,两文三语并用的格局,适应了中港交融,“一国两制”,中国和平崛起,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