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何伏品 《考试周刊》2010,(28):48-49
语文学科是最具文化差异和民族区域性的人文学科,只有超越工具性、政治性和功利色彩,回归传统、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教育本源,语文教育才能使学生达到人性与灵性和谐发展的至高境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程度高低的问题。《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提高人文素养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课程里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4.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上毫无波澜地缓慢前行,没有绮丽的梦想,没有如火的激情,打破我这死水般沉寂状态的是一本名为《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的书。透过韩军的成长之路,我发现了自己同为教育者的稚嫩、肤浅:一直以来,仅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或者谋生的手段,从来没有把她作为一种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5.
在语课程回归人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语教师素质对语人教育的回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语教师在自己头脑中明确“人”内涵、有能力挖掘和把握本所蕴含的人思想,并且在一堂堂语课和一次次语活动中能以适当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张扬本所蕴含的人精神、人理念,我们的语课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李星阁 《教育革新》2007,(10):39-39
一、重视诗歌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核和灵魂是其内在的人文性。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使我们的语文课本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于以往教学大纲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对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其工具性以外,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众所周知,人文素养无法通过灌输来培育,只有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实现。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并活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卢国珍 《现代语文》2007,(10):109-109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但它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  相似文献   

9.
张丽芳 《文教资料》2013,(34):39-40
人文性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因为语文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经常被淡化或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这一特色,使人文性在人的心中扎根、生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真正具有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刘水丽 《宁夏教育》2005,(11):53-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川页应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人文教育真正地回归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出本身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大家知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我们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起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实施语文教学,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有待于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肖瑜 《陕西教育》2009,(4):53-53
大家知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我们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起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实施语文教学,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有待于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人文教育真正地回归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出本身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应侧重人文性.本文从人文性的本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证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要性及实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能力的形成并不单靠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功能,既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它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相似文献   

18.
何谓人文精神呢?简单的说要使人有血性和良心,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如何培养人文素质呢?纯粹的道德说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而且使语文课成了变相的政治课。其实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人性的自觉,人的心灵的自悟。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可见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在情感的审美中得到进化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艺术感染的天使。对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孙培玲 《考试周刊》2012,(88):52-52
回归生活语文,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目的在于彰显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从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从“文本世界”向“内心世界”的回归两个方面阐述了生活语文化的策略.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