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因为,不同的翻译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批评标准;所以,对于同一篇译文,不同的翻译评论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文章拟从许钧和纽马克两种翻译标准方法来评析《金银岛》片断,指出这两种翻译批评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简述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用于文学翻译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论述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则.并阐述了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用于翻译批评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范围内,翻译课题研究备受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一项理论就是功能翻译理论。从理论层次上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功能翻译具有跨越交际、文化及民族的特点,在实际开展功能翻译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翻译人员、作者及读者三大主体,应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性的把握各方面的因素,使各个主体都得到照顾。本研究主要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以期进一步加深对翻译批评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升文学翻译整体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宋小琴 《考试周刊》2014,(85):13-13
在世界翻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一直是世界各国翻译家们所追随的主流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交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作者、译者和译文的读者都是关键要素,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某一个要素靠拢,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感受,统筹兼顾。这一理论不仅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标准,而且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多元化的、动态的新视野。文章在充分理解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蓬勃发展。该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以前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建立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将在概述该理论的形成及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例证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旨在说明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功能翻译理论有较强的目的性,跨越了文化的界限,适应不同的交际活动。功能翻译的范畴包括文章的作者和后来的翻译者,以及对文章起解释作用的译文,促进了文学翻译的多元化。功能翻译是在跨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活动,翻译工作的中心是翻译目的,调整好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范畴关系,有利于文学翻译批判多视角的形成,确保文学翻译批评处于一种动态的的可见范围内。文学翻译呈现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并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翻译领域仍然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翻译批评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化与系统化研究。《翻译批评研究》是新时期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从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核心问题出发,结合新的历史语境下翻译与翻译批评的现状,力求探寻翻译批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建设性意义,为新时期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忻竞 《文教资料》2011,(19):43-44
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刘云虹教授与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界领军学者许钧教授围绕翻译批评展开的一次对谈,表达了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 一、翻译批评在当今中国的有效在场不够,翻译批评遭遇了生存危机; 二、翻译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批评的历史意识这两者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三、翻译批评的学术合法性基础之一在于它是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构建之间的互动场域,必须真正发挥翻译批评在翻译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真正让批评介入翻译场域和系统。  相似文献   

12.
韩晓 《现代语文》2010,(5):138-139
文学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特殊的交往行为,是作者——译者——读者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言语行为,文学翻译批评以特殊读者的身份参与了对话,旨在理性、科学地评价这种交往行为的效度。文学翻译的交往行为属性决定了其内在地关联着三个世界并同时处于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交往各主体间是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翻译批评从本质上说是建构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应以描写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遵循从宏观→中观→微观的描写方法,综合分析多个维度的要素对译者翻译选择的影响,再现翻译过程,突出翻译价值。  相似文献   

15.
翻译批评是对翻译结果的评价。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乔伊斯作品《死者》的三个中译本中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关联翻译理论于文学翻译批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杨占河 《考试周刊》2009,(6):176-178
在网络时代,读者借助网络所提供的特别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为自己赢得了文学翻译批评的话语权。文章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网络批评的类型、特、最、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批评的广泛性、自发性和尖锐性为文学翻译批评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翻译教学的意义、翻译批评的性质和作用,阐述了翻译教学中开展翻译批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翻译批评散论》的实例,倡言‘翻译活动需要“较真”,翻译批评同样需要“较真”。’“较真”能够规范翻译行为,“较真”还可以指导读欣赏佳译。此外,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对《翻译批评散论》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秦建华先生的新著《语性理论与文学翻译----高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详实的资料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构了我国资深翻译家高健的翻译理论。语性理论正是高健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理论升华,成为他指导翻译实践的一般原则和策略。只有尽可能地摸准、吃透和发挥源语和译语的语言个性,才能寻求双方语性的最佳融合点和结合形式,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碧 《现代语文》2007,(6):122-123
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伴随着翻译活动,必然会有对这一历史悠久的活动的思考和评价。本文从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制定翻译批评标准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