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课程创生指幼儿园教师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儿童全面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过程。学前课程创生具有儿童本位、动态建构等特质,其意义可体现在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学前课程形态的改变和课程适切性的增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师课程创生素养”指学前教师为发挥师幼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后天的学习工作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依据自身知识能力特点、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实际情况,自觉地对整个课程运作过程进行反思批判、持续建构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意识、能力等综合性品质。  相似文献   

3.
先进的课程理念在实践中的贯彻必然以先进的课程管理机制为保障,因此,要保证幼儿园课程创生的质量,除了需要国家和地方赋予幼儿园充分的课程决策权之外,还需要幼儿园自身从管理制度层面给予相应的规约和激励.此外,对课程创生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重要的保障要素.  相似文献   

4.
从政策上讲,教师的课程创生具有合法性;从理论上讲,教师的课程创生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实践中我国教师的课程创生却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忠实实施及其批判性的失落;教师对课程的无意识改变及其自为性的缺失;教师在课程实施层面的创生及其偏狭化。  相似文献   

5.
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既是学前课程教育价值研究的具体化,也是学前课程研究的理论提升。学前课程具有自身的价值构成与特征,对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要在关注其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与复杂状态的现实基础上,探索构建当代学前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思路与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儿童发展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最终落脚点,同时也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当前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非常重视对儿童发展的学习,形成了科学化、浪漫化以及儿童是行动者的儿童观。但由于所依赖的学科限制,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儿童观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表现为唯心理学化、较少关注儿童的社会处境和均质化等问题。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还需要以多学科视角构建立体的儿童形象,如从儿童史、儿童哲学、社会学中汲取营养,帮助学生形成具有深度、广度与厚度的儿童理解。  相似文献   

7.
课程创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现实需要。课程创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凸显教师的理性批判精神,让教师进行多元价值选择,保持自身主体文化,实现协作教学,提高教学专题研究能力,激发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前教育中,儿童被看作是随意灌输的容器,被当作成人自己美好理想的实现工具。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开展主体性教育势在必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的自主选择;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保障幼儿的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教师课程创生内涵的厘定,探究了教师课程创生和专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即教师的课程创生将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反过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将为教师的课程创生奠定知识基础,搭建能力平台,并架设素养阶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前课程概念和编制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转移,具体表现为课程的重心由外在于儿童的存在物逐渐转向儿童自身。  相似文献   

11.
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小红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24-28,23
“教师的课程创生”源于但又超越“课程实施的创生”。它主张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自觉地主动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课程完善、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目的;强调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自觉性、批判性、全程性和持续性等特征。倡导和认可“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将使:我们的课程观念由单一封闭静止转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教师的课程角色由忠实执行者转向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的价值取向由追求技术理性转向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  相似文献   

12.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 ,课程实施有三个取向 ,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忠实性的价值取向”始终占主导地位。该种取向认为 ,课程变革就像技术一样 ,通过学习变革方案所要求的新的行为和新的组织模式 ,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变革。一直到 2 0世纪 80年代 ,人们发现 ,课程变革的实施过…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课程创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与评价以及学校课程的实施,并进行批判与反思,以达到对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意义及课程目标等的创造与生成。学生的课程创生具有主体独特性、空间局限性、过程参与性等特征。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课程发展、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等。为促使学生“能创生”“敢创生”和“善创生”,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教师要提供课程创生的环境和条件,学生要提升课程创生意识和能力,具备课程创生责任,掌握课程创生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方案课程是由教师引导、儿童围绕某个主题或任务展开探索性学习的课程形式,是过程模式课程的实践形态.过程模式课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批判泰勒目标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体现了非线性、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课程应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课程既依据一定的内容、计划而展开,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又关注在课堂情境中师生共同解说并开发新的教育内容,及时建构经验,使课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不确定性.方案课程以过程为中心,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应当培养个性与群性、知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课程创生是对幼儿园课程各基本要素进行主动的变革与建构,具有自觉性、反思性、过程性等特征。当幼儿园及教师真正践行幼儿园课程创生时,幼儿园课程将真正走向开放多元,教师将真正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将真正走向追求实践理性。幼儿园课程创生的实践路径包括幼儿园及教师主动开发与建构自编课程、幼儿园及教师主动改造与重构他编课程等。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的课程创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在回答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它源于但又超越“课程实施的创生”,主张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的确立,对于变革课程观念、转换教师课程角色及课程运作价值取向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内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之辨也莫衷一是,采取"包含式"、"并列式"的方式都将课程与教学简单包括或线性割裂,然而课程与教学有着本源性的一致和统一,教学创生课程,课程是体验的教学,课程与教学通过"创生—体验"而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创生教育是指教师将知识、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与智慧和人格的创生过程相融合,在让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得到创生的同时,自身的智慧和人格也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创互生,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本文立足于创生教育理念,追溯了创生理念的产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生理念进行诠释,并重点阐述了对高中阶段的校本心理课程创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课程创生"源于教师自觉开发课程的意识觉醒,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课程创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课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不单是教师依据个体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的课程理解,也不仅指教师基于课程实施情境、教学经验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改造,更是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对课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李林波 《广西教育》2005,(7B):19-2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在全国铺开: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本文以高中历史科为载体,谈谈历史校本课程创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