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少儿科普读物的创作与出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和科普读物。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少儿科普读物的创作与出版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我们还没有产生像法国著名科普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森林报》、《少年哥伦布》这样享誉全世界的少儿科普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语言艺术、审美情趣、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水乳交融,可谓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因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至…  相似文献   

3.
A “报纸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的说法,目前已经不常说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提法,却受到广大读者的赞同。于是,问题出现了——似乎可读性与指导性是对立的,要可读性就不能有指导性,而有指导性就必然失去可读性。观点是鲜明了,而话却绝对了。因此,与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如做点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能给人以思索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可读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文章中所体现的信息量的多少,是决定文章可读性与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容纳的信息量较多的文章,其可读性就强些。为什么信息量的多少可以影响可读性呢? 请先看杜甫《登高》中的两句诗——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为什么多年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成为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新闻报道:题目就事论事、内容枯燥乏味、行文类似公文。这样的报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给人以启迪,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了不过瘾,广大读者对此虽毫无兴趣  相似文献   

6.
有了正确的定位,还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有可读性的内容。要做到目标续者群认可的可读性是难的,但要做到目标读者群认可的有特色的可读性更难,但它恰恰是打道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可读性是新闻作品必须追求的效果之一 。 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是建立在新闻特性的基础之上的,遵循新闻特性的新闻作品一定具有天然的可读性。换一句话说,读者购买报纸,是要看那些具有新闻特性的新闻作品,而不是去看其它的什么东西。 新闻特性包括的方面很多,学术界众说纷坛,涉及到的有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适宜性、公开性、服务性、知识性、舆论性、共同兴趣、群众关注等。就其重要性来分析,它们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以为其最基本的特性应是新鲜性、时效性和群众关注。  相似文献   

8.
一个媒体能否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受众阵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新闻的质量高不高,尤其是新闻的可读性强不强。因此,如何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新闻资料工作者,我认为资料对于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作用不能忽视,它与新闻的可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资料与新闻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9.
在有的抒情散文中,哲理性与趣味性是并重的。哲理性:把某种道理隐喻在文字之内,或是对世间事物真理的探讨,或是对人生况味的寻觅;既然是隐喻的哲理,不道破,不说尽,让读者自己体味,有的经过一番咀嚼便可意会,有的要经过苦思细品才能领悟。趣味性:文中所含的情趣与韵味,也是欣赏的趣味,是健康的,有时代气氛的,也是愉悦的,能为散文增加活泼性。就通常所见,哲理存之于文内,趣味却存之于文外。法国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散文家布封,写过描绘动物的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比如他写的《马》,文字流畅抒情,叙述与议论有趣味,富有哲理。下面引出三小节,看作者是怎样怀着浓厚感情写大自然之中的马的。“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  相似文献   

10.
11.
12.
作为平面媒体,电视是冲击它的主要对象,电视所以能对平面媒体有那么大冲击,主要就是电视的视觉效果有立体感。那么作为平面媒体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是相对受众而言的。一篇新闻报道有没有可读性,不以传者的意志为转移,而要以受众的接受效果为标准。 受众接受新闻事实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而这一心理活动过程因新闻的特性所决定,同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对象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新闻报道能立刻抓住读者,能迅速为读者所接受。所谓可读性,说到底,就是接受效果。 在受众接受心理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中,感知、情感和理解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感知:丰富性与完整性 新闻报道不是教科书,不是将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读者,而是通过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完整的感知材料,再通过读者自己的感知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知材料贫乏和缺损的新闻报道使得认识过程无法接续,这样的新闻报道哪还有可读性而言。  相似文献   

14.
追求可读性     
"贯彻一号文件回望"是典型的工作性报道。按照常规的写法,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一下,选几组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一下,写个长篇综述"理论"一下就可以交差了。但这样报道效果如何?这样的报道群众是否满意?还得打一个大问号。  相似文献   

15.
李瑞环同志在会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播人员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办好节目,第一先叫人家听得懂,第二叫人家喜欢听,第三再研究怎样教育人打动人。如果首先研究教育人,人都跑了你教育谁去?我们编辑、记者要把自己摆在听众的位置上想问题。”李瑞环同志的这段话,对于我们研究新闻的  相似文献   

16.
可读性辨析     
党报的“可读性”是长期困扰报界的一个问题。为了增强党报的可读性,报人们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但由于大家对党报可读性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在办报实践中所下的工夫也各有侧重。比如:有的主张在词句上下工夫,认为写稿时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即可增强可读性;有的主张在“软”字上下工夫,提出党报要晚报化,多发些社会新闻、花边新闻和服务性新闻等,以求取悦于读者;有的则热衷于猎奇和煽情,以渲染凶杀、抢劫、嫖娼、男女私情以及破案细节,来迎合某些读者寻求精神刺激的需要;也有的刻意在形式上搞新花样,如有的把报纸版面设计得花里胡哨、变幻莫测,有的用色彩把版面妆扮得斑驳陆离、妖艳刺目,以求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等等。诚然,如此种种主张和做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赢得某些读者的欢心,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报可读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我们某些办党报的同志实际上是走入了一种误区,主要是对“可读性”的认识和理解有误,致使他们做出了种种舍本逐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18.
杨明  曹坤 《新闻前哨》2011,(9):70-72
我国的国家彩票发行20多年来,发行渠道、规模和管理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与之相应的彩票相关的宣传报道,与发行初期相比,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变化。从过去主要依赖海报等简单印刷品,到目前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的多媒体宣传;过去主要宣传玩法规则和中奖故事,现在加入了大量玩法心得、彩民和业主的事迹。其中,有关彩票公益性的宣传报道越来越多,这是由国家彩票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20.
学报可读性与配发作者照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高校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工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期刊,学术性是学报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