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是地壳快速运动释放巨大能量的一种自然灾害,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地震发生前兆的多个自然指标数据,可以作为预测地震发生的依据。首先选取地震前30天的12个指标,以数学方法分析地震前期的数据特征,预处理筛选出对地震敏感程度最大的6个指标,以此作为预测今后地震发生的主要指标。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预测模型,将地震前兆数据和正常数据进行训练,在设定判别准则之后,对30天的指标数据输入判别,判别结果基本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出地震前兆数据的特征,可以对地震是否发生做出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2.
<正>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以极快的速度改变地球的面貌。这种改变不是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1.城市位移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地震专家根据本次地震发生后从地壳声波记录的早期地震数据,测算出加德满都下面的地基可能向南移动了约3米。地震导致城市移动并不鲜见,比如通过分析GPS数据发现,2010年智利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发生是天然密不可分的.地震前后,包括震时,地壳形变全过程的观测结果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料.GPS是目前综合性很强的地壳形变观测技术,能观测得到大范围、多方面地震前后,包括震时(地震波),地壳形变长过程,也最能适应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对观测技术在时空强("强"指观测值的大小)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5.
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严重破坏,成为地震灾害。我们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在运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约占地震总数的88%,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相似文献   

7.
挖条地心隧道,难度到底有多大 地心之旅不仅是普通人的梦想,科学家也怀有这样的想法.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想办法把一个柚子大小的探测器送入地心,探测地心情况.根据设想,利用核爆炸或者人造地震,在地壳打出一个深井,然后将数千吨铁水灌入,借助铁水重力挤开地壳,带着探测器深降到地下3 000千米深处的地核边缘…  相似文献   

8.
5月24日.好莱坞影星莎朗&#183;斯通在戛纳接受采访时.竟然口出恶言.将中国“5&#183;12”四川大地震形容为一起“有趣的事情”.甚至无端暗指“四川地震是中国人的因果报应”。莎朗&#183;斯通还说.“因为他们对达赖喇嘛不友善.而达赖喇嘛是我的好朋友。现在发生这个地震.该是报应吧。当你自己不善的时候.坏事情就会找上你。”  相似文献   

9.
第一链接     
地震改变地壳渗透性地震造成的振动除了对人、建筑物和景观有明显影响外,还能改变地壳的渗透性。渗透性控制流体在地下的运动,因此它很重要,然而对此却很少有连续地长期测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为期20年以上(在此期间曾发生7次地震)对水井水位的记录表明,地震活动使得渗透性明显提高:在其中的两口井中,渗透性最多提高了3倍。这些数据对水文监测、水库工程和地震物理学具有潜在的深远意义。例如,所观测到的渗透性提高3倍的结果便提示,有一种提高油气田渗透性的方法。摘自《自然》2006年6月29日候鸟应对气候变化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候鸟提前…  相似文献   

10.
施豫琴 《内江科技》2011,32(2):111-111,125
在数字油田建设过程中,数据源头管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制约了数字油田建设的前进步伐:本文从数字油田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数据模型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技术解决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化采油厂建设过程中数据源头管理方面的关键问题。对我们实施数字油田系统工程.把握好数据源头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红波  郭忠明  毛瑞娟 《资源科学》2012,34(12):2289-229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蒋坝站、洞庭湖城陵矾站、鄱阳湖星子站和都昌站、太湖西山观测站、巢湖闸站和高邮湖高邮站的ICESat测高数据验证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9cm、-8.3cm、-9.0cm、-2.5cm、-3.1cm和-4.1cm;在整个观测期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泊水位呈周期性波动,但较历史观测资料,湖泊平均水位有所降低,且自2006年10月以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水位调控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瞬间爆发的地壳快速震动,是无法回避的,它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会给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何减轻地震灾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地震要素的测定和地震预测工作均需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确保地震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是防震减灾最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的抗震减灾应用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通过对“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科学反思与总结,地震系统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好抗震防灾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抗震减灾工作面对的是一系列世界性的尖端科学难题和几近海量的地震观测与应急救援数据,为突破传统救援模式中作业效率低、决策依据严重滞后的缺陷,必须借助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等震害数据处理手段,同时有效解决常规作业模式中的处理速度瓶颈问题,以确保将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因此,我们提出将高性能网格计算平台与GNSS、InSAR、高速滑坡模拟等前沿技术相融合的快速防震减灾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思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显著提高各项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并拓宽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小江和红河断裂带以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69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水准量"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叠加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比。叠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呈现出从南向北增厚的趋势,纵横波速比在该区域的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分块特征。川滇菱形块体地壳厚度较厚,地壳厚度在50~69.7km,该区域以高原地形为主,波速比分布呈现局部分块特征;华南地块西南部地壳较薄,最薄处为30km。澜沧江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高波速比,波速比较高,表明地壳中镁铁成分居多,可能是印度板块向东俯冲造成幔源的基性和超基性物质侵入地壳有关;小江和红河断裂带交汇区的纵横波速比超过1.81,Vp/Vs值较大,说明下地壳为基性-超基性岩石,结合该地区的地震波成像结果,推测下方存在地壳流,并且可能来自青藏高原;攀枝花附近形成的低速区可能与断裂交汇区的热流传输通道并在此进行热交换有关;红河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之间呈现低波速比,推测板块的运动、挤压形成的上地幔热物质上涌,侵蚀下地壳,导致地壳变薄以及长英质和中性岩石增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基金》1993,7(2):129-1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福田负责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课题,提出一种用于速度图像重建的新的层析成像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上的创新在于成像中允许存在速度间断面,可以揭示不同构造带地壳厚度的差异, 2.率先使用给定网格点的速度插直函数作为速度的空间函数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两类文明的两个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类文明,都存在两个知识体系。一个是形而上的解释世界的体系,一个是形而下的联系世界的体系。对于我们现代文明来说,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后者则是科学的技术,这两个体系是相互协调的。对于古老民族的传统文明来说,他们的形而上体系可能是神话、巫术或者宗教、哲学——可以暂时统称为传统知识体系,他们的技术则是来自经验和本能的传统技术。传统知识体系和传统技术也是协调融洽的。  科学和科学的技术这两个体系之间的联系是很清楚的。科学不仅可以对技术的有效性做出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新的技术——现在的新技…  相似文献   

17.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研究川西地区地壳的速度结构对整个内地板块而言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峡大坝的施工和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受到青藏高原动力学学者和大陆内部块体边界动力学学者的青睐。鉴于台站覆盖区域和空间分辨率的的技术缺陷,对深入了解川西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震成像研究存在一点的难点,本文就川西高原速度结构及地震成像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深部地质的研究,以及对地震剪切波的研究利用,揭示了中国大陆地壳与上地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速度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日前称,他们设计出一种用于描述交通拥堵的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可对交通拥堵出现的时间和状况进行模拟.相关数据可为道路设计和时速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震分析预测若干实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活动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团队在专题负责人石耀霖院士带领下,集智攻关,整合和开发了大规模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平台,建立大规模3D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模型,给出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的演变特征及对强震孕震进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