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懂父亲     
father——父亲,一个熟悉的单词常在口中说出,但谁又能读懂f-a-t-h-e-r。 f——firm代表着父亲的刚毅小时候,家住在农村,父亲是一个教师。那时候学校离家还有七八里路,但为了维持这个家的生活,父亲每天都是清早起来,走上那段他认为神圣的路,在黄昏之前,便回到家。天天如此,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雨与大雪,那时我幼稚地问  相似文献   

2.
读懂父亲     
小时候,我们眼中的父亲严厉粗暴,甚至“铁石心肠”。从部队转业后,他被派往一个贫困公社任党委书记。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我期末考试得了“双百”,满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表扬,谁料他看完卷子后勃然大怒:“你怎么能用公社的稿纸作卷子?给老子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我含泪背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时,父亲意味深长地说:“记住了,也不能拿公家一针一线!  相似文献   

3.
读懂父亲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是一个古板和寡情的人,几年来,我们父女之间从未认真地沟通过,也从未面对面地谈过心。我见他,甚至总有一种惧怕的感觉,但终于有一天,在烈日下,我读懂了我父亲。  相似文献   

4.
读懂父亲     
父亲是一本著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全世界。我本不愿意去读他的,认为他是一本讲老生常谈的书,但任凭我飞得怎样高,总有一根线连接着我,那便是父亲。我曾经抱怨过他,为什么我跌倒时,只有母亲的声音:为什么我  相似文献   

5.
读懂父亲     
有人说,父亲是坚实的堤岸,守护着家庭这个幸福的港湾;有人说,父亲是屹立的灯塔,为子女的人生之舟指引航向……对我来说,父亲更是一本厚厚的书,让我百读不厌。每翻过一页,都有称不上动人却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蕴藏着实实在在的做人道理。蓦然回首,  相似文献   

6.
读懂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瘦高的个头,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衣服,总爱戴一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那种平顶的蓝色帽子;年纪大了,有点驼背,被烈日“侵蚀”的皮肤显得黑黝黝的:一双眼睛宁静、安详,略显木  相似文献   

7.
读懂父亲     
6月17日,是父亲的节日,他的爱常常深藏心底,像莽莽群山中的矿藏,不易发觉,但却无比坚实,无比珍贵。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的世界,解读父亲。我在一个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回到家就扎进书房看书、写作,  相似文献   

8.
读懂父亲     
晓宇 《中学生阅读》2003,(A02):21-22
  相似文献   

9.
读懂父亲     
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每个角落都有温馨,每一页都记载着难忘的回忆。——题记"爸,给我一百块钱!""哦,钱包里有,自个儿拿。"我回过头,看到爸爸在全神贯注地看电视。我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再多拿一百吧。我的手刚要碰那一百,身后传来"砰"的一声,心虚的我连忙把手缩回来,  相似文献   

10.
读懂父亲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懂"的过程——学习一种知识,了解一种事物,掌握一项技能,理解一个道理、一种情感、一个人物,明白一种心意、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人懂得多了,便长大了。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很懂事;有的人年纪一大把,仍然很不懂事。年轻的你,正在试图弄懂这个世界和你自己。在懂与不懂之间,常常会有故事发生,有情感碰撞,有心灵振荡。请以"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千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1.
李荣华 《生活教育》2011,(19):65-66
我有一张老照片,总是随身携带。发黄的色泽映出了时间的长远,也时常唤起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那是父亲上世纪60年代时的工作照。照片上的父亲,年轻英俊,意气风发,眉宇间不仅透出年轻人的豪气,也有许多山村教师的豪迈。父亲是50年代末参加教育工作,在家乡的山村小学当教师。说是一所学校,可当时连校长一起只有7人,我父亲既是教导主任,又是班主任和教师,还是学校的工会小组长。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好人。然而,小时候,我却不太喜欢他。我觉得他太不顾家,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丈夫。  相似文献   

12.
李荣华 《生活教育》2011,(10):65-66
我有一张老照片,总是随身携带。 发黄的色泽映出了时间的长远,也时常唤起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相似文献   

13.
父爱是山,呵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你的一生。 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  相似文献   

1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夕阳黄昏后,亲情在何处?缕缕炊烟为天上的火烧云添了色彩,一束束夕阳红照遍山间原野,小桥流水,这不就是一副山水画吗?打开那悠远的思绪大门,回放昨日脑海的记忆.爱,永远不会贬值,依旧那么神圣,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三年前的那一幕,午后,天边的夕阳红渲染了天空,火烧云上演了精彩表演,山野平地,一片片金色……  相似文献   

15.
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的托词了。我10岁时,生病躺在县城的病床上,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便只好去了。那时吃冰棍的人少,街上找不到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不零卖冰棍,冰厂离医院有一里多远,父亲找不到自行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地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大半的冰棍,塞给  相似文献   

16.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三个保证。面对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又该如何研读,如何实施,如何分析呢?一、读懂教材、触摸教材灵魂所在以往的复习课呈现的课题内容是《复习》,现在的课题是《整理与复习》。虽然课题只加了三个字,但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巨大转变。以往的复习只强调了巩固已学知识,整个过程往往是教师包办代替,将  相似文献   

17.
读懂孩子,读懂自己 我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是我的先生 在各自的生命世界里 我们都是权威的信息发布者 我是孩子的伙伴,孩子是我的朋友 在各自的生命成长中 我们都相互滋养着率真的天性  相似文献   

18.
<正>很多时候,教材对知识的编排与学生的现实并不一致,教师不能忽视、回避这种"不一致",而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看懂所教学生已有些什么、想要些什么,以此决定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取舍,使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一、整体感知,建构知识的体系例如,苏教版"三位数加法"分三次教学:不进位加、只需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会进行计算,可见教学内容已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于是我尝试在复习两位数加法后,进行三位数加法的整体教学。推测:在两位数加法中,存在不进位和进位的情况。和  相似文献   

19.
20.
读懂     
金园倩 《当代学生》2012,(12):49-50
我坐在这里,感受周围气息的灵动,如同浮游的因子:既安闲又活跃,是静与动的结合。我似乎并不忍心撩开这重重的帘布,让阳光照射进来,照在红木椅上,惊动此刻没有人的舞台。我推开朱色的大门,迈过门槛,那般沉静的心情就如同眼前的横幅"读懂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