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训练法和实验法,以参加2009年第四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系12名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利用生物反馈技术探究运动员经过心理训练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生物反馈技术在心理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显示:通过心理训练,运动员在心率变异性、和谐值和能谱值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且这些指标对运动员成绩起着直接的作用;通过结合 HRV 本身所具有的声光反馈功能进行心理训练,运动员对自身放松和动员的双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因此,生物反馈技术可作为一项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作用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复杂多变的项目,心理训练因素与竞赛水平的发展趋势有关.特别是目前国际羽毛球运动竞赛的水平向着技术全面顶尖快速化、能攻善守全能化、战术综合突变化、技术风格打法类型多样化、竞争对抗白热化的趋势发展,这种趋势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心理层次上对羽毛球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目前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和比赛成绩较之上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水平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长期的体操训练实践,对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平时的心理训练和比赛前的心理训练作了较深入地分析研究.简述了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在平时、比赛前心理训练中的一些心理训练方法、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长期的体操训练实践,对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平时的心理训练和比赛前的心理训练作了较深入地分析研究,简述了少年儿童体操运动员在平时、比赛前心理训练中的一些心理训练方法、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波 《华章》2009,(22)
本文通过对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重要性、心理训练种类和方法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等问题的简要梳理与阐述,旨在引起举重运动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等相关人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能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以提高举重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国举重运动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三个部分,即心理布局、意念操作和认知重组,并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认为心理布局包括心理定位、目标设定,意念操作包括自我效能、情绪控制、意象训练,认知重组包括沟通合作和比赛前后分析。提出了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对十运会重点参赛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基础上,此研究建构了一整套科学化的心理训练方案,其中在赛前不同阶段将程序化参赛模式、积极性自我暗示、表象训练和认知调整等心理训练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并对运动员进行系统干预,卓见成效,显著改善了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她们在十运会夺冠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8.
禹燕飞 《中国教师》2009,(Z2):66-67
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其目的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员在从事专项运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多年带队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对篮球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的心理调控进行分析,提出各时期心理训练措施及调控方法,使运动员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要长期承受大运动量、高负荷的训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疲劳现象主要与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对运动的负评价程度相关。改善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减轻心理负担,根据个体运动潜力进行针对性训练,科学安排训练量、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等可以提高训练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一、进行赛前心理训练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是指在比赛前的若干天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能在赛前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以便在赛场上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激发运动员参赛的激情.使其明确自已参赛的任务,使其产生在赛场上夺冠的欲望.(二)更好地掌握平时心理训练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应更加巩固和提高,以便更好地消除心理障碍,调节和平衡心理状态,克服各种主客观因难,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使技术能更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11.
李经 《保山师专学报》2009,28(6):99-102
在借鉴音乐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概念、智能标准的界定,针对音乐智能进行了深入论述,主要涉及音乐智能的神经机制、发展规律、符号系统以及与其他智能的相关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视觉艺术思维的能力与人的诸多因素有关,如何提高视觉艺术效率,掌握视觉艺术思维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日而成的,它需要科学的多层次的综合思维培养训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计算主义是当今哲学界备受关注的新思潮。计算主义的心智观即心灵的计算理论(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以计算机作比拟来试图揭示人类心智认知之谜,这使得它一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界的宠儿。虽然心灵的计算理论所提出的独特的心智解释模型也面临着许多诘难,但是,这种全新的理论对如何发展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心智学说却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的运用看,王阳明的"物"有三种意义:一是"外物"的物,即把物当作客观本然的"外物",这种纯粹的认识论视角阻断了存在与"心"的意义关系;二是"意之所之即为物"的物,它可以从意义世界的建构来理解,指明了心与物可以交感循环;三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一体之物,它关涉心学的基本感性论,阐明了心物交感的最终依据。第二层义与第三层义内在统一,而与第一层含义相对。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这里首先非常简要地介绍了艺术意境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界定。接着,从“直观感象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方面解读了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层次创构,并认定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是艺术境界的理论,更是人生的境界。最后,从“舞”为例,阐释宗白华意境理论中律动生命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岁月荏苒,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迄今已经整整十年。当年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国别、民族、肤色和信仰各异的朋友们相聚怀柔的动人情景,今天依然如在目前。同样是1995年,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女性文学委员会”宣告成  相似文献   

17.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18.
学前儿童情绪表征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故事叙述并辅以图片展示的形式,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理解人的外在情绪表现与其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结果显示:3~5岁儿童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心理体验间关系的理解没有年龄差异,都还没有真正把握外在情绪表现和内在心理体验复杂关系的实质;3~5岁儿童对复杂性不同的外在情绪表征与内在心理感受不一致的情境的认识也不同,3~5岁儿童对情绪表征问题的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比较维柯争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的基础上找出原始思维的真相,即它是艺术化的思维、类比的思维、多重意识的思维。同时,文章也对二者观点不同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If educators presuppose that brain and mind are synonymous, perhaps it is out of necessity. Such an equivalency might be required in order for mind to be accessible, knowable and a ‘thing’ like the brain is. Such a presupposition, that mind is a thing which we can understand nonetheless rests on an insecure foundation. As suggested by philosopher John Searle in the opening quotation, this might explain the historical and present day interest in metaphors of mind, where comparisons to unlike things are used to help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and educators more securely understand how mind really ‘works.’ Educators have an enormous investment in explicating how mind works, as they are required to observe and measure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minds of students. In practice, mind has to be a thing for how does one reasonably talk about accomplishing such requirements if mind is merely some philosophical abstrac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wo metaphors of mind suggesting that embedded within each are presuppositions of epistem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