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剑钊 《兰台世界》2007,(8S):55-55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暴病而死。《史记》写成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期,此时距公元前210年只有100多年的时间,加之司马迁为写《史记》漫游各地,考察风俗人情,访求历史古迹。足见“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暴病而死.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的魏国,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城关镇西北),至惠王时则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据史籍记载约有四说:一为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二为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三为九年(公元前361年);四为六年(公元前364年)。其迁都原因亦有二说:一为秦之所逼的原故;二为加强对东方诸侯控制的力量。本文就迁都的年代并结合其原因一併考订如后,就教于大家。(一)三十一年说。此说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指魏),秦将商君诈我将军  相似文献   

4.
《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载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中叙事更至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周朝是我国开始有文献史料传下来的第一个历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就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根据此书记载,中国古代有可靠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中国的编年史却始终没能再向前推进。 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名为《夏商周年表》的国家科学报告,将中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41年向前推  相似文献   

6.
中韩文化交往历史远久。据伏胜《尚书大传》、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朝鲜,中华文化便传及韩国。韩国古代典籍对此也屡有记述。如公元1428年,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庙碑》,引国王李世宗传旨称:"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国,迨今二千祀,惟箕子之教是赖"(见《世宗实录》卷40)。后来,李朝学者也每每述及之(如徐居正《东国通鉴》等)。直至清代末年以前,中韩两国在学术、思想、政  相似文献   

7.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汉字、汉籍、汉俗……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会,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成为日本文化的主体典籍,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今存世的日本各种书目文献估计,从公元285年(日应神天皇十六年),第一汉籍《论语》、《千字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籍已多达四千余种,而1911年以后,汉籍东输日  相似文献   

8.
张连和 《北京档案》2007,(8):49-49,52
"诗赋弦"是北京市大兴区独一无二的地方戏曲剧种,创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曲艺志》、《北京百科全书》、《大兴县志》等记载,是原北直隶顺天府宛平县张家务村朱广达(1855-1912年)和朱家务村贾万全(1858-1935年)创建的.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改荆邑为阳羡县,至今已2200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县城地址也多有变化.根据查阅有关史料,主要的有八次,现分述如下: 一、秦初设阳羡县,县城在今宜城街道土城社区一带,称土城,又称虾虎城.据《重刊宜兴县旧志》卷首,《宜荆新志》卷首、卷一记载,阳羡古城在后来县城的南门外,两沈狭中处,小犰(团沈)、虾泾滨(虾泾以四足龙鱼得名,又称虾龙泾,后误写为虾笼泾).故称城为虾虎城.县志还记载:古城东、西、南三面萦绕两沈会合.《宜荆新志》卷首清泉乡图右下方县城图的南门外有土城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举撮机要”是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时的编辑思想。《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包括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建国后,国  相似文献   

11.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07,(21):24-24
根据史料记载,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4月创建的《申报》,在日本侵犯中国台湾和中法战争等重大战争活动中派出了自己的记者进行报道,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战地报道。方汉奇编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都记载了这些新闻事件。1874年6月,"日本借口侨民被杀,派兵侵入台湾。《申报》特派记者一名,前往前线进行实地采访。7月22日起,在报上刊出大量有关日军  相似文献   

12.
2002年连云港海州区双龙村西汉墓M1出土名谒M1︰30,整理者释作"孤子曰平侯永"。本文考证"曰"字当释作"西"。西平侯永,即见于《汉书》的西平侯于永,为西汉宣、元时期丞相于定国之子。名谒中于永自称"孤子",显然是在其父去世不久。据史书记载,于定国死于永光四年(前40年),子于永继承爵位,当时尚不满30岁。又据考于永嗣侯位20年即薨,《外戚恩泽侯表》记为"二十四年"误,"四"当属衍文。如此,M1︰30名谒可能出现的时间为公元前40至前20年。又同墓所出另一枚M1︰29名谒记载"弘农太守匡",据考即见于《汉书》的张匡。此人在河平四年(前25年)任太中大夫时上书"陈日蚀咎",升擢弘农太守在此后。因此M1︰29名谒可能出现的时间为公元前25年之后。综合两枚名谒提供的信息,M1的下葬年代可以确定在公元前25至前2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3.
传统戏剧《铡美案》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己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15年)辛卯科进士.  相似文献   

14.
<正>据1936年上海中国乒乓球研究会出版的《乒乓须知》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四马路大新街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平到日本进货时,看到日本的乒乓球器材,就把乒乓球器材带回上海贩卖,这是中国最早关于乒乓球传入的文字记载。不过当时的上海人也不知道乒乓球为何物,接触这类活动的人也很少,上海人只是把乒乓球作为一种玩具或游戏对待,并没有将其看成真正的体育  相似文献   

15.
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确实是清代刊刻丛书之冠。它不仅择书精奇,雠校谨严,而且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搜奇揽胜到东瀛。这个特点因关系中日文化交流甚巨,不可不专篇介绍之。东瀛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由来尚矣。据记载,早在唐朝,日本就派人到中国留学,而且使者到中国来,还“尽市文籍,泛海以还”(《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日本国传》)。开元时,日本使者粟田真人(按:真人相当中国户部尚书)到中国出使  相似文献   

16.
正城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防御性质的大型建筑。历史悠久,形式稳定,功能独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中,城墙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对政治体制、行政管理、社会结构、地理沿革、军事防御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明《怀柔县志卷一》记载,怀柔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为土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改  相似文献   

17.
陈钢 《历史档案》2004,(1):70-73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我国早在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就有了设置驿站传递官府文书、设置烽火台以传递信息的记载,但近现代意义上的邮政是19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才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中国书史",就是中国图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图书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朝时期,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图书.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估算,仅现存中国1911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图书(古籍)就有20万种左右.而围绕着图书所产生的各类文化现象,更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对新闻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兴起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 对其它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 尤其是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要认识接受美学对新闻学的启示,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历史亲和性和现实可比性。据西方古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就手写新闻传播而言,  相似文献   

20.
董狐,东周晋国史官,因不畏权势、真实记录历史而为后世称道。杜甫在《写怀二首其二》中写道:"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董狐笔"一词由此而来,后被用作比喻秉笔直书,尊重事实的行为。1943年9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记者节谈记者风格》,号召记者要有董狐那样威武不能屈、追求真理的精神。《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公元前620-607年)即国君位时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