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2.
要使评论的主题思想得到发挥,有多种论证方法,前面讲的“阐明意义”、“分析道理”是常用的两种,除此以外,还有“提出反驳”,也应当算是常用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前面两种都是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通过摆论据,作论证,说明自己论点的正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立论”;而“提出反驳”,则是明确摆出别人的错误论点,讲出道理,加以反驳,并通过反驳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这种论证方法叫作“驳论”。  相似文献   

3.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4.
感觉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了一辈子东西,说大话算是作品,说实话仅算作文。几十几的人了,又靠卖文为生,老说自己写的东西是小学生的作文,自己脸红不说,别人还会说是虚伪。为了给自己抹粉,也为了让别人说声真诚,就硬着脖子承认作家了作品了。我这人土里生土里长,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研究过土夫子和洋夫子,不敢冒充秀才。要说创作经验,一点也没有。经验是什么?是把成绩和成就总结起来,供别人学习,供自己陶醉的东西。这东西是个好玩艺,越总结成就越大,越总结缺点越少。我不会总结,也没这个宝贵习惯,便找不出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辉煌,便总是没有信心,越写越发现自己不中。这不是虚心,我也是个人,也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评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评论是广播宣传的旗帜,它是通过口头播讲或音响来传播的评论。我国的广播评论大致经历了“学别人走路”、“自己走路”和“走自己的路”三个不同的发  相似文献   

6.
一家省报刊登评论说“欲兴经济,必须先更新观念”,因此“观念也是生产力”。《新闻出版报》6月8日载文指出:人的观念与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的生产力绝对不是一回事。上述评论的“道理”讲的是存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并不能证明“观念也是生产力”。笔者认为,此文言之有理。自邓小平同志强  相似文献   

7.
“评论员永远在爬坡”是一位老评论员说的,也是我干了五年多党报评论最大的感受。 刚干评论时,分管总编说“评论很难”。当时,我并没在意这话,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没难过,评论能有多难?评论不就是把件与讲话拼凑一下,有啥难的?直到开始写评论员章,我才知道错了,大大低估了评论难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心理治疗     
做过些心理治疗.这让我时常反思心理治疗是否真地会对别人有些作用.想到此点的原因是我曾经体会到的自己个性上的某些弱点和缺点.改变起来也相当不容易.甚或有些无望。如此.再来堂而皇之地谈给别人,未免有些缺乏廉耻.这让人陷入绝望。在上述意义上,尼采说到“有些人能够拯救他们的朋友”但“却无法拯救他们自己”这一先知性的结论如何能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文章大概不会是一次成功的,总得要改的。开头起草的时候,一定有缺点,一定有漏洞”,“所以写好之后,要自己看,多看几遍。”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叶圣陶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的一段话。叶老说的“文章”,当然也包括评论,“总得要改的”,说明修改是评论文章写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工序。可是有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初学评论写作的年轻人,不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写评论总想一次成功。既怕麻烦,不愿自己动手改;更爱面子,不愿别人对他的文章作修改。这两种想法根源是一个:过份  相似文献   

10.
刘晓程 《新闻前哨》2006,(10):102-102
刘晓程在今年第17期《青年记》发表章说,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年会上,杜邦公司一位先生发言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该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采访过的媒体不到100家。多数报道是靠“扒”别人的东西,然后添枝加叶或稍作评论,堂而皇之成了“自己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要正确引导舆论,也要讲求宣传艺术。而加强新闻评论的感情色彩,则是提高新闻评论宣传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新闻评论要追求感情色彩 一、受众共性心理的要求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即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天生具备并且喜欢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托尔斯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俗话更有“合情合理”、“通情达理”、“情理交融”…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13.
加强媒体自身的荣辱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14日,解放日报的“中国新闻名专栏”《解放论坛》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媒体自身也要讲荣辱观》。此文甫一发表,便在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中央领导同志做出批示,要求把新闻媒体自身的荣辱观教育引向深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认为,媒体自身的荣辱观建设的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正人先须正己,这篇评论说得很及时,讲得很到位。不少读者也纷纷致信报社,对这篇评论的观点表示认同,希望媒体加强自身的荣辱观建设,为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闻类节目的“说”与“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播音界就曾提出了“播音降调”的理论,力求摆脱“革”带来的高、平、空的阴影,通过实践也证明了“降调”是正确的。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一大批年轻的主持人加入到广播电视队伍中后,一些有个性的栏目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喜爱,“说”也就成了个性、能力的象征。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有创新意识的电台、电视台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说新闻”的栏目,以期形成自己在新闻播出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先讲个寓言: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嘲笑蝉儿:“你的歌声太刺耳,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但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对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九官鸟学别人说话,主要是只会模仿,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这种靠模仿过日子的人也不少。别人写了改革增效益的稿子,他急忙依葫芦画瓢,跟着来了篇改革效益增,有的甚至结构相同,导语相似,内容相像。  相似文献   

16.
行善有好报     
茄备君 《新闻世界》2006,(11):54-54
有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老师最后公布答案:盲人打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手里提着灯,心中也装着一盏明亮温暖的灯,一盏为别人着想的明灯.老师又说,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而新闻评论的“立意”,正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对于“意”,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过很好的解释,他说:“儋州虽然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以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  相似文献   

18.
盐亿 《新闻三昧》2005,(9):32-32
《中华新闻报》8月24日刊载评论《记者发矿难财是奇耻大辱》。评论说,7月51日.河南汝州市一煤矿突发透水事故。8月15日,得知这一信息的记者纷纷来到汝州市,向当地政府“领工资”(当地政府花钱消灾,给记者发“封口费”),共有100多家媒体、480人领走了20万元。评论说,这些年来,确实有一些记者背信弃义,不仅将自己的责任置之脑后,更甚者“靠山吃山”.将自己的身份当成了谋私敛财的本钱,成了不光彩的受贿者或敲诈者。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的目的,是针对新闻事件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则是批评别人的观点.批评别人观点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如果说,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确定性--尽可能集中,而不是散漫,那么,在批评别人观点的时候,其选择的对象,也应该尽可能确定和集中.  相似文献   

20.
“教育者先受教育”。宣传法者首先要懂法。然而,常有这种现象,在报上批评别人是“法盲”者,自己却近乎“法盲”。某报一篇文章说:“县长当然领导公检法”。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