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谈化其枭雄色彩。这样的刘备形象,虽有血肉不够丰满、个性特征不足、个别描写过头的弱点,却仍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古代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相似文献   

2.
张艳 《考试周刊》2012,(71):19-19
刘备,作为三足鼎立之势的一方。他的为人之道,君臣之道一直是受众人褒扬的对象。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在众多光环下的刘备是一个只求利益的人。刘备者,非枭雄,非长厚者,唯利是图也。  相似文献   

3.
刘备在三国时代被称为"英雄"或"枭雄"等.实际上,刘备是趁黄巾起义之机而起,以枭雄行为与仁义举措融合之姿,南北转战.三顾草庐,隆中定策.联孙抗曹,夺取荆州.占领益州,鼎足三分.历经坎坷,终成帝业.  相似文献   

4.
对于刘备形象研究与探讨,前辈和时闲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唐诗中的刘备形象却至今没有人考察。诚然在三国题材流变过程中,唐代是个薄弱环节,但是对于刘备形象的流变而言,唐代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唐诗中刘备形象一方面表现为对三顾茅庐的肯定,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王业不成的悲悯,与此相对应的是前期刘备形象是诸葛亮形象的附属品,后期刘备形象则获得了独立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5.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位两面性突出的人物,是一位平庸的君主,而民间或艺术舞台上的刘备是一位"明君",一位帝王传承中的正统皇帝.刘备形象的衍变有一个历史过程.东晋、南朝、南宋时期南北分裂,偏安江南的统治者极力提倡忠君、爱国,"抑曹扬刘"之风蔓延,是刘备形象衍变的社会历史原因.古代社会的天命史观强调"膺期命世"、"天授人与",帝王是感天而生的神物,其形体、性情、行为无不受自于天,影响着史书的编纂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舞台上刘备"真命天子"形象的哲学基础.儒家德治思想中的贤人政治、明道有德、顺应民意是其衍变的思想根源.古代宗法社会的血缘崇拜,在国家权力的传承上,强调"一系相承"的"家天下",是其衍变的社会心理原因.刘备个人的政治品格也在衍变中起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8.
刘备形象虚伪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传统观念认为其是道德信义的化身,其实道德信义的表面掩藏了他性格的真实内核:虚伪。他欺世盗名,实际上是一个大野心家;假仁假义,又惺惺作态;残酷无情,没有半点怜悯之心;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们可以从作品分析来见出他虚伪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超人还是凡人——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备一直被《三国演义》的作者和读者视作英明的君主。实际上,刘备只是一个平凡无能之辈,他志大才疏,不分是非,固执己见,言而无信,轻才重色,实在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相似文献   

10.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褒扬的胸有大志、仁德爱民、忠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形象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  相似文献   

11.
刘备形象与传统君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对仁德的热衷,根源于由君主专制制度所造就的贤人政治;其对正统的强调,则与家天下的血缘政治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将仁德与正统的双重优势集于刘备一身,正反映着传统君主理想的基本取向。因此,强调刘备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淡化或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三国演义》及其植根于其中的政治文化的实际,不利于认识这一形象本已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是"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刘反曹"思潮与帝蜀寇魏观念的具体形态不同,所展现的刘备形象亦不同。民众因刘备行仁政而拥刘,以同情为感情基调,将其塑造成寄托理想的草莽英雄;官方因刘备出身正统而帝蜀,以颂扬为政治目的,将其塑造成战无不胜的抗敌英雄。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4.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从少年时期的市井小贩,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本文中,笔者以史实为据,探讨了刘备各时期形象的变化及时人对其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形象之一。之所以争议大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和文人中间流传时间比较长,并且成书的跨度时间也很长,使得三国故事和人物有了多角度的叙述与解构,从而造成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  相似文献   

17.
刘备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其人,乐酒好内,妻妾成群,有子120余人,其中20人被封侯,刘贞是其中之一。后来刘贞失侯,降为庶民,到刘备这里家族显耀早已不显,只能自食其力,过着一般的平民生活。虽出身于这样没落的贵族家庭,但刘备并未消沉,而是折而不挠,为自己憧憬的目标始终不懈地奋斗着。  相似文献   

18.
有了解有准备的刘备西征,从开始到定局,竟花用了长长的8年时间,给蜀汉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生活酿成了严重恶果,这是与刘备固执己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以往人们对刘备的解读往往拘泥于文史资料表面文字的差异,而忽视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观念对解读历史人物的影响。基于墨学观念在汉代社会的渗透,考察中下阶层的历史境遇与选择,结合刘备早期的活动轨迹,可以还原其早期的墨者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生平的描述,指出了不平凡的丘吉尔在其短短的一生之中做出了让世人注目的丰功伟绩,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其成为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