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词中,存在着大量"泪"意象。这些意象,均饱含悲喜之情,总体上以悲愁居多,或为愁别之泪,为怀人之泪,或为英雄之泪。这些不同的"泪",丰富了词作的情感,提升了词作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见于中国古典诗论,但又为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品评时所共用。与学和绘画结缘极深的书法艺术,“意象”的营造则贯穿其萌生、发展的始终和创作、批评的全过程,大凡论书,都没有离开对意象的研究和评说。当代书法理论对意象的本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意象”是“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将书法艺术史中“自觉”和“自然”阶段列入“意象”范畴,其“意”偏重于客观字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之“意”,其“象”偏重于字的符号图像;一种认为“意象”就审美心理角度说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艺术认识论角度说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现审美特征说是情和景的交融,意象不是比喻、象征和寄托,应从书法“自觉”阶段开始,“意”是书法创作主观思想情感的表露和反映,“象”是被完全抽象了字符号原有实用性质之后的艺术之“象”。笔较为赞同第二种认识,并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学艺术思想等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具有不系统而深刻、不全面而广泛、不具体而抽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据汉网转引一条消息:昨日,舒婷现身于华中师大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她与一位评论家和一位中学教师一道,分别就她那首著名的《致橡树》,为华师一附中的高一学生授课。结果,三个人读出了三棵不同的“橡树”。首先上场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教授。孙教授认为,舒婷此诗最伟大的创举在于,她把分别来自于东西方的两个不同意象——橡树和木棉奇妙地组合在了一起。而在舒婷以前,个人的泪珠是不能写成诗的,因而,她在诗中的“叹息”,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解禁的信号。来自黄石实验高中的何建中老师在执教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化渊源乃中国古典学的古典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6.
李娟 《学语文》2004,(5):17-17
著名的意象主义诗人庞德对“意象”作过如下的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智慧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苏珊·朗格认为:“意象真正的功能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这就是说,意象是象征的一种表达方式,意象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复杂丰富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念。而月光这个意象,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负载着丰富的内容,有着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7.
舒婷诗歌常见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她诗中意象构造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社会、心理、性格的共同影响。海、水、大地,这几种典型意象的变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舒婷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考察她诗歌中的意象变迁,有利于将舒婷的朦胧诗置于文学发展史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 《 祖国 啊, 我 亲爱 的祖 国 》第 一 节 的“ 纺 ”字 ,实 是 诗 歌 前两节之眼,然而隐藏于繁多意象 之中,不易察觉。于是我设计了一 个 问 题 :“ 哪 一 个 词 语 最 能 打 动 你 ?”让学生 细究 文本 ,在 梳理分 析中,“纺”字自然凸显了出来。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进 一 步 增 设 悬 疑——屏 幕 显 示 陈 村 — 与舒婷的对话: 舒 婷 :这样 呢 …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郑西伟 《语文知识》2000,(11):20-21
李白人飘逸,诗也飘逸。飘逸的诗源于飘逸的人,同时也得益于其诗中飘逸的意象,风就是这样一种飘逸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风除了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自然之物,如“清风吹歌入空去”,“春风余几日”,“风吹柳花满店香”等,与其他意象构成诗的意境外,有时则焰上政治色彩,如“南风一扫静胡尘”即是。但更多情况下,李白笔下的风成为  相似文献   

11.
“雪”相比于花、玉、水等意象来说,虽占《红楼梦》书中篇幅不多,但却非常重要。“雪”意象既作为实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又作为虚境中的一种意象符号,暗示人物命运。此外,它还承载着作者对宇宙人生形而上的思考,传达出佛教中“空”的观念。作者对“雪”意象的使用,既有对古代文化中“雪”意象涵义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创。“雪”成为解读作家与作品思想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13.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形象”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良好“网络形象”的营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6.
<左传>记录的历史人物大约有一千四百多人.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累积型"人物形象;另一种是仅记写一件事即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其性格特征的,可称为"闪现型"人物形象.而且<左传>的写人,开始使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素或其特征性行动.<左传>在写人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性,是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小说人物描写的源起.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塑造了众多的君子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寄托着周人深挚的感情,体现着周人的人格追求。本文即从《诗经》中的君子形象入手,来探讨周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8.
<南行杂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的兼采众长、直抒性灵,它的气势超迈、意境深幽,乃至于其语言上的丰富多彩,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