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春来得虽无声无息,却在我们人生中激起了漫天飞扬的色彩.不知不觉,青春属于了我们,于是拥有青春的我们顿时变得朝气蓬勃,有着说不尽的激情与速度.我们唱着青春的赞歌,迈着青春的步伐,向着梦想出发,哪怕山高水长、云深雾绕,我们都无怨无悔,只因为我们的梦想在天空的最高处.  相似文献   

2.
1991年6月,从湘江师范特教部毕业的我,怀揣青春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走出了学校的大门。那时的我觉得天是那么的蓝,地是那么的绿,阳光是那么的灿烂,即将投入教育、回报社会的激情,让我快乐得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  相似文献   

3.
无悔的青春     
经过辛勤努力、奋力拼搏,我们这些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终于成为命运的宠儿,这不是上苍的眷顾,而是我们永不言败的奖赏。考研成功了,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呢?关于心态我个人认为,读研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不要  相似文献   

4.
况汉英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10-11,19
本文从人性视角对王蓬的长篇小说《水葬》进行了解读,探讨了社会制度、政策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风格、地域风俗的描写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鲁彦周在其长篇小说《双凤楼》的创作中,以人性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生活,并进而把握人物的命运,在摆脱政治观念化方面有着明显的突破。同时,也认为《双凤楼》的不足之处,则在于泛人性化导致的泛性化。  相似文献   

6.
《人生如梦》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短篇小说。德莱赛用现实主义手法借助麦克尤恩的大脑,生动地以梦的形式托以黑蚂蚁和白蚂蚁之间的生死战斗来反映20世纪美国社会中狂暴的资产阶级,揭示他们贪婪、自私、剥削的本质,反映出德莱赛对现实生活中缺乏信任,饱受压制的现状的不满,也抒发了他对和平友爱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该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解读《人生如梦》,旨在挖掘德莱赛笔下的资产阶级社会垄断和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性异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相似文献   

7.
余欣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09-111
《金字塔》是威廉.戈尔丁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奥利弗在人生的三个阶段的故事。作者通过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人性异化的根源和本质,以传达其最终的人性恶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之所以想读这本书,是因为历史老师在讲毛泽东人物评说时推荐了它,说它是"伤痛文学"之中的代表作。"悲剧是把最美的东西砸碎了给人们看",正因为如此,让我对它本能地有些逃避。但在内心深处,我又对这样的痛有一丝渴望:每次因痛彻心扉而攥紧的拳头松开之后,当蒙眬了双眼的泪顺着脸淌下来之后,  相似文献   

9.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显得很渺小的生命个体在典妻这一畸型婚俗中凸显了人性的扭曲,在讲求儒家“仁”“爱”的文化氛围中,这些人性的异化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无我的这种奴性与其不健全的灵魂产生的根源正是中国封建的宗嗣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在创作中注入一种刚健雄浑之风,表现动乱年代与艰苦岁月中知识青年们的英雄主义主题.正是由于这种被艰难而纷乱的生活所掩盖的精神光辉和作品所独具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才使小说给人以颇具历史感的震撼和启迪,又使梁晓声成为第一个从正面描绘知识青年大返城的人.  相似文献   

11.
杨洋开始时并没有想到要爱云云,工作组的何组长也没有想到要他们两人相好,后来因为办社的工作局面打不开,云云毅然牵牛还带头入社,使这项工作的局面洞开,何组长高兴得合不拢嘴,才千方百计地进行撮合,要他们成亲,但当何组长派人去调查,发现云云的生母是地主时,他又百般地阻挠,并做杨洋母亲的工作,要她出面干涉这桩婚事,但杨洋已“不可救药”,还是与云云结了婚,不过婚后生活并不理想,由于文化的差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创作受特殊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和政治意识形态规约,有人说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在此是断裂的。《青春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一,重读文本,发现作品中依然有新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因子,由于战争、革命和改造等主题的深入使其呈现出"本土化"现代性特质。尤其是林道静形象,在文学创作空间逼仄的时代,依然放射着人性的光辉,而对人性的书写一直是新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合作原则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小说、戏剧,及日常生活的人物对话的分析中。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后得到广泛的喜爱,影片中很多人物对话由于合作原则的违反都蕴含着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折射出影片的主题。从违反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经典对话,体现语言运用对电影文学艺术表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15.
时光老人曾经问我:青春是什么?我说:青春有花一般明媚的颜色,青春有水一般活泼的性格,青春是火一般燃烧的激情,青春是海一般深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创作了具有迷幻般色彩的戏剧《等待戈多》。剧本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呈现了不确定人生所带来的人性断裂,写出了对人性断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7.
无悔的青春     
毕业那年,小梅刚满二十岁,和六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一起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学校的老教师戏称她们为“七仙女”,她们当然喜欢这个称呼,更希望自己通过实践成为优秀的教师。然而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破旧的教室,不便的交通,教学资源的匮乏,沉重的教学任务,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困扰,  相似文献   

18.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一个民众从出生到死亡都受到严格控制的世界。,技术的大肆滥用使得人的自我意识缺失,人性也渐渐沦丧,本文即从此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探讨,对技术控制下的人性丧失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覃芳 《华章》2007,(2):108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因对人性的永恒追求而具有恒长价值,本文试通过剖析<白轮船>中现代文明冲击下古代精神道德体系崩溃的状况,指出人类在背叛历史毁灭人性的同时也毁灭了人类自身,并认为只有在未来,人性才能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20.
《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他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开创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在美国文学史上,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德莱塞视客观真实为创作的最高法则,突出人物的生存意识和欲望本能,以及多重人性内涵及其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