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相似文献   

2.
面对一则现代文阅读材料,要能概括具体内容,解说抽象内容,揭示含蓄内容,那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义的原财。要读懂文章,理解词义是基础,要理解词义则须抓关键语素;领悟句意是前提,要领悟句意则须抓关键词语:把握段意是核心,要把握段意,则须抓关键语句。 什么是关键语句呢?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句子。它在文中的作用有多种,或总起,或概括,或体现文章的主旨,或在中心位置上承前启后。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关键语句的类型很多,现仅从篇章角度,谈谈下面几种类型的语句应作为关键语句来把握的情况。 一、主旨句。主旨句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本识记法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层级。读书识字,常会碰到一些生字词,除了查字词典外,还可在句子中确认语义。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上下文具体的语境中,大可推敲出语义来。不过有所识别,不一定能融入记忆。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社科类作品的阅读一样 ,都需要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和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评价 ,而且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相关技巧上也有共同点。但在其他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具有鲜明的解读特点。一、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更强“词不离句 ,句不离章” ,语句含义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失去语境约束的词句是孤立无助的 ,是放纵散漫的。文学作品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显然比社科类更强。孙犁的《荷花淀》写几个妇女去马庄探夫未果 ,归来途中 ,“有点失望 ,也有点伤心 ,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对“狠心…  相似文献   

5.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语义和语感是体现语言表情达意功能最基本的要素。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前者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某种联系,而并不一致的。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对词、句、段含义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时还要联系全文从整体上认识,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把握准具体的语境,懂得语境对  相似文献   

7.
李弗不 《读写月报》2022,(14):28-31
<正>如今的中考,有一道题考查率比较高,这就是考查关键(重要)词语的含义。如何解释句子中的关键(重要)词的含义呢?我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一:联系文章语境解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任何词语的意思,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成的,什么样的语境产生什么样的词义。揣摩语境,是解词的一个好方法。譬如:  相似文献   

8.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陈玉驹 《新高考》2007,(Z1):11-1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义,即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把握语境是关键所在。结合“语境”做题,“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其基本原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一些例子具体介绍三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把握语境 ,结合文意理解词义文言字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义就要作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看解释是否使文意贯通 ,是否合情、合理。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有人理解句中的“小弱”为形容词“弱小” ,从本句看 ,这种理解似乎可以。但如果我们注意句后的“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一句 ,这种理解就讲不通。因为这后一句讲的是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 ,依然如固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乐乐姐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优美的作文离不开具体、生动、形象的语句。那要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优美呢?呵呵.乐乐姐姐有魔法哦,让你的语句瞬间变身。来,跟我们一起学!  相似文献   

12.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文言实词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失分的理由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不牢靠,在备考练习时缺乏正确得分意识的引导。如果学生在文言实词释义时树立三点意识,就会免去无谓的失分。一、语言环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  相似文献   

13.
像词语一样,句子也有多义性.多义性是句子的重要属性之一.但是由于人们一般只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句子的歧义现象上,同时又不注重与现代文阅读相联系,所以语法知识未能转换为阅读的生产力.我们这里所说的多义,除了一般称之为歧义结构的句子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多义,像"词不离句"一样,多义句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又具有确定性--这是语境选择的结果,所以叫选择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阅读教学中的解词和朗读 1.解词和造句。 字义的讲解要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进行,避免空洞的以词解词。对一些含义较深的词语和修辞方式更要联系句子,联系课文来讲解。  相似文献   

15.
像词语一样,句子也有多义性。多义性是句子的重要属性之一。但是由于人们一般只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句子的歧义现象上,同时又不注重与现代阅读相联系,所以语法知识未能转换为阅读的生产力。我们这里所说的多义,除了一般称之为歧义结构的句子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多义,像“词不离句”一样,多义句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又具有确定性——这是语境选择的结果,所以叫选择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解词议的方法山东栾信锁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重点是词和句,理解课文是学生通过对重点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实现的。分段讲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下面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文章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蕴含深层意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具有哲理启示的句子、概括性极强的句子等。这类语句除了基本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很多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题型之一,也是阅读题型中得分率较低的一类。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哪些方法呢?本文拟结合一些中考试题来谈谈。一、联系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找含义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随文识字"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它包括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等多方面的掌握。其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可见随文识字教  相似文献   

19.
简答题的解题方法及其训练浙江/张纪良简答题是现代文阅读中考查阅读能力的综合性题型。从内容来看,一般用来考查对关键性词、句、段含义及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或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索取一定的观点、材料,评价优劣等。这种题型不仅能有...  相似文献   

20.
(一)实词词义推断实词考查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推断实词词义在2005年高考中全部以给加点词语作解释、选取非正确选项的形式出现。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五种。1.语境推敲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所以词语只有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才能有合理的释义。推断词义就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具体的语境。如2005年全国卷二“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根据文意,后文有“常以谈笑讽谏”,所以此“辩”是一种才能,非“辩驳”,而是“能言善辩”之“辩”,即辩论。《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作息”如果译为“既劳作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