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可以"在<春秋左传>中宜分为两种情况助动词"可以1"和结构松散的两个词"可以2".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助动词"可以1"在<春秋左传>中处于绝对优势,"可以2"并非"可以1"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高级英语>第二册第十一课注释9中将"east wind"解释为"万物苏复的春风",但无论是从英国地理环境,英国文学作品例证,还是该文作者本意来看,"东风"应被解释为"凛冽的冬风".  相似文献   

3.
评"儒化中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化中国"论者把儒学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指导人类未来发展的"圣道",并提出一套"儒化中国"的主张.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层面看,这套主张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儒家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调查吉林省地方理工科院校"两课"教育教学现状基础上,着重分析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阿房",现通读"(e) pá  相似文献   

6.
安庆枞阳话完成体标记"条[tiαu35]""子[ts(l)°]""了[liαu°]/[liαu214]"可以单用,可以组合,一共构成六种标记格式,"子[ts(l)°]"是典型的主标记.六种格式在共时平面上又明显地分成了相互影响的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李煜以其个体生命与时代悲剧共同参与了词的创作,使其词在传唱出真挚沉郁情感的同时获得了无限的时空意蕴,形成了"专作情语"的"情境",于词坛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交涉结果对东北时局及近代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向清政府发起了一场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利权."间岛"交涉展示了清政府外交形象有新变动,清政府以积极有为的抗争姿态与日本展开了斗争,并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开放东三省地区,引进美资,限制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快东三省建设逐步挽回各项主权.总体上看,"间岛"交涉的结果得失参半.  相似文献   

9.
论师生"平等对话"的阻力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还有-段路要走.本文分析了造成师生"平等对话"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江经济走廊",是指广西贵港市至广东高要市的西江河段,全长500公里,流域由西往东所形成的以西江为中轴呈幅射性的经济产业带.这条国内第二大河流的一段,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是西部地区通往沿海的大通道.故此,开发和建设"西江经济走廊",对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促进粤、港、澳地区的繁荣,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对加快构建"西江经济走廊"提出了独到的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建构对象理论体系的逻辑分析起点是对象复杂整体中的"细胞"或"细胞形态",这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提法.冯契在其写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曾用"弄清一个领域里原始的基本关系"的提法来代替这一传统提法,这不仅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进程及其对方法论的需要的,是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所作出的一个新概括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提倡"就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的就业环境比较宽松,毕业生都有业可就;或社会就业形势虽然紧张,但这种紧张局势不是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引起的,而是由结构性矛盾引起的.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学校工作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个重心,并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变差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小姐"一词的词义曾贬褒交替,不少媒体对此进行过激烈争辩.维文中"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g."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g.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文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者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文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7.
"(尸从)"字在中原官话区秦陇片的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尸从)"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它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做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18.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伟大贡献,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中的"读”是一种"中西合壁”体,其"西”的内涵在于"起语两词”的结构形式和"记时、记处、记容”时附起词、语词的语法功用;其"中”的内涵是"辞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读先乎句".<马氏文通>中关于"读"的种种论述体现了"中西兼顾"的推演思路.通观<马氏文通>中关于"读"的内涵及其推演思路,"中西合壁"呈"西"主"中"次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言学把"时"(Tense)与"时间"(Time)区分开来."时"是个语法范畴,"时间"是哲学范畴,是人类共有的认识概念,"时态"是在时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受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时态"与"时间"之间并不只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即所谓的"现在时"并不仅表现在"时".英语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能与现在时和过去时相提并论的表示将来时间的特殊动词形式--将来时(Future Tense).没有"将来时"并不意味着英语没有表示将来时间的能力.现代英语除了will/shall,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动词形式表示"将来",包括be going 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