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日语动词「かく」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かく」的多义性以及原始含义对其家族派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等理论,分析阐述日语复合动词「落ち着く」的基本义与派生义之间的扩张关系。因为复合动词多为多义词,合理正确地利用复合动词是个难点。因此学生躲避使用复合动词是我们在日常日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复合动词方面应着重加强。讲解多重含义的同时,辨析其共通点以及理清扩张关系,才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必要环节。文章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针对复合动词的多义构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田硕 《林区教学》2014,(2):65-67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等理论,分析阐述日语复合动词【落与着】的基本义与派生义之间的扩张关系。因为复合动词多为多义词,合理正确地:利用复合动词是个难点。因此学生躲避使用复合动词是我们在日常日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复合动词方面应着重加强。讲解多重含义的同时,辨析其共通点以及理清扩张关系,才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必要环节。文章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针对复合动词的多义构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但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最原始的核心含义,无论词汇的意义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固有含义。在日语中,词汇的多义性现象都是围绕着该词汇的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的,以日语动词「かえ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日语动词的语义多义性,以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ぅ]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ぅ]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ぅ]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ぅ]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动词通过词尾变化转换而来的名词被称之为"连用形名词"或"转用名词"。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用例分析法对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综合日语》中出现的连用形名词的分类和意义进行阐释和论证,考察结果显示,《综合日语》中出现的连用形名词,形式上分为单纯动词连用形派生的名词、复合动词连用形派生的名词以及"前缀+动词连用形"名词三类,意义上分为六类,大多都表示具体的动作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但固化程度不同.固化程度较高的名词化可以在词典中予以标注,固化程度较低的名词化不必标注,而是由说话人在语境中通过计算(computing)产生.汉语中动词的名词化用法是通过构式派生(derivation by con st ruction)的,没有形态标记,名词化用法固化程度较低,这是造成汉语语言学界对其长期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2523个日语复合动词为主要统计对象,通过分析格构造、意义特征及意义领域,明确了日语复合动词前后项的基本像,认为日语复合动词前项要素的大部分为不包含变化意义的〈が,き〉格动作动词,并往往是与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相关的具体动作,而后项动词则很多是包含变化意义的、与〈に〉格相关的动词,由此进一步论证并发展了日语复合动词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动作(经过)→对象变化(结果)”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派生出不同的词法特征,如名词性、形容词性、介词性、助词性、连词性等。这不仅仅是历时语法化,历时语法化只是它们分化的方向之一。通过考察,文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是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的词法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的主观性极强的感情形容词以其独特的用法成为日语词汇中特殊的一类。它要求用第一人称作主语是由人类这个认知主体的认知决定的。认知语言学能够从认知基础、认知生成过程和人类的认知模式等方面揭示感情形容词语法特征的内在原因,并能够在以上几方面通过日语感情形容词的认知原理解释其在语法上异于汉语和英语的现象。通过对日语感情形容词及其运用的认知原理的论述,可以启发日语学习研究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解释日语中的其他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2.
日语的动词数量繁多,意义纷杂,但动词之间绝不是毫无联系的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可能建构为一个联系深远的"类动词"语义网络。文章就是在国广哲弥对「ふく」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国广哲弥提倡的现象素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意向图示理论、容器图示理论等,对「ふく」的原始含义、核心含义、派生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将「ふく」类动词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及联系甚远的含义,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巧妙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构建「ふく」类动词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3.
「おろす」是由动词原型「おる」派生而来,属于使役移动动词,汉字用[降ろす、下ろす、卸す]表示。作为他动词的「おろす」的意义用法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样性,这个动词的原始意义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像日本学者国広指出的那样[多义的分歧并不是无原则性产生的,普遍来说这些分歧总是会存在某些在心里上或认知上的契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动词认知的方法,对这一日语动词做出分析,旨在为初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强记词典义项之外的、系统简洁的学习方法。原型是指在范畴的成员中,位于中心位置且更加典型的事物。「おろす」的最基础的意义是用法1的[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这就是「おろす」的原型意义。在这片文章中,「おろす」是如何从原型意义转变为各种各样其它的意义的,在「おろす」意义扩张的进程中,人们的认知起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认知的视角来整理一下「おろす」的意义用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おろす」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4.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日语动词[ぁける]的认知视角,以期证明[ぁける]所具有的多项意义并不是该词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来源于人们容器图式的认知联想.日语动词「ぁける」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和容器图式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和容器图式有联系的多义范畴.另外,由于容器范畴是一个开放的范畴,所以[ぁける]表达的语义边界也不是固定的、明确的,而是变化的、具有弹性的.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1,(3):52-58
日语音声动词表达的基本语义属于听觉范畴,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通感用法去表达其他感觉领域的语义。音声动词通感用法既符合通感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感觉转移大都符合"近距离感觉→远距离感觉"、低级感觉修饰高级感觉的特点,同时反向转移的用法亦客观存在。从产生此类通感用法的认知原因来看,隐喻始终处在核心地位,除此以外转喻也参与其中,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动词名词化是动作逐步转化为动作状态、动作概念直至参与动作的人或物的过程。本文首先从词法和句法方面阐释了动词名词化的语言表征。然后通过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操作理论来探寻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并分析出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在详略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日语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研究的焦点之一,研究主题集中在复合动词的分类、构词理据、前后项的结合条件、语义的多样性及语义扩展路径等方面。其中复合动词的分类研究尤为重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三条研究主线评述了分类研究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在认知连续统的视阈下进行再分类的试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お」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说明「お」类常用动词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以及模糊语义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讨「お」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お」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模糊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如"開く―開ける"类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观点分析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根据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解释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图·地分化和反转"带来的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反映出自他对应动词的功能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