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英莉  王飞 《教师》2012,(23):13-14
为把握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该论文对企业的招聘广告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日企急需三类人才:日语精通人才、日语应用型人才、日语复合型人才,对学历、工作经验、资格证书也有高要求;对中日文写作能力及汉语水平、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第二外语和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及事物处理能力均有高要求。针对以上,本文对高校日语专业学习者及意欲进入日企的人员提出了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试者的任务就是评估应聘者是否能胜任某工作.主试者会通过各种表面看来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与应聘者交谈,同时他在观察和评判应聘者.许多单位的面试内容大同小异,目的也十分明确,但由于主试者个性各异、兴趣不同,所以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作为应聘者,必须学会快速区分主试者的类型,以便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特别是一对一的面试.  相似文献   

3.
面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试者的任务就是评估应聘者是否能胜任某工作.主试者会通过各种表面看来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与应聘者交谈,同时他在观察和评判应聘者.许多单位的面试内容大同小异,目的也十分明确,但由于主试者个性各异、兴趣不同,所以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作为应聘者,必须学会快速区分主试者的类型,以便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特别是一对一的面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逐年缩小,直接导致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减少,不少地区开始出现专业日语人才就业难的现象。并且,日企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对单纯的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逐渐降低,而技术型、管理型、财会性、销售型等有日语基础的多元化人才受到绝大多数日企的青睐。与由各高校统一组织的千篇一律的就业指导相比,日语专业教师熟知日本企业文化,对日企的面试、笔试等流程相当了解,日企的发展动态、日企的用人需求变化等也是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调查和研究的对象,在指导日语学习者顺利进入日企工作、提高毕业生适应日企工作岗位的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探讨根据市场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变化来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就成为我们日语专业教师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企面试、日企工作的视角介绍日语中意愿与希望的陈述与转述的几种主要表达方式的鉴别与使用,旨在使日语初学者在日语使用过程中能得以借鉴,达到即体现日本语言文化特点又能准确表述自己或他人的意愿与希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别出心裁、“怪招”频出。这些招数,有的是为了考察测评应聘者的能力,有的则是考察测评应聘者的道德、个性以及其它综合素质。由于出人意料,往往不符合逻辑而令应聘者感到意外和无所适从。笔者曾经有过几次应聘的经历,参加过面试,也曾负责招聘,当过主考官。现就其中见过的一些典型事件略举几例,帮助求职应聘者开拓视野,在应聘之前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能够处乱不惊、从容应对。有一家四星级宾馆招聘两名领班,由于工资待遇极高,应聘者门庭若市。参加者被通知,面试将在三日后举行,并由…  相似文献   

7.
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烟草企业中层管理者选拔中运用关键行为事件面试,结合传统的面试,对应聘者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个性特质和动机进行测试和考核,以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入职匹配度。  相似文献   

8.
面试是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接触,招聘者可大概了解求职者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知识面、社会交往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情况,进而作出决定。可以说,在很短的面试过程中,应聘者必须尽己所能,让招聘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优势。那么,应聘者如何在短暂的面试交谈过程中打动招聘者呢?其实,面试也如交战一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求职者必须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分析招聘者可能提哪些问题。许多面试实例和有关资料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招聘者的提问,比如,请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9.
日语能力考试证书是日语专业学生进入日企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新旧题型的对比,找出新题型的特点,分别从语言知识、阅读、听解三方面寻求应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面试是进入企业的第一步,能否成功的迈出这一步就要充分的了解面试的技巧和礼仪,特别是日企,尤其看重面试这一环节。从面试中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面试时他们特别注重第一印象,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做了准备是否用心去做了这件事。日本人做事认真谨慎,面试时的问题会相当细致。"和"的思想使他们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日本人在面试时对面试者的要求体现出了日企中很多的商务礼仪。本文就将从面试中应注意的礼仪出发,细数这些商务礼仪。  相似文献   

11.
李治 《英语沙龙》2013,(2):30-31
企业通过面试考察应聘者是否符合岗位与企业需求;应聘者通过面试确定这家企业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菜"。面试好似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企业的文化、制度治理以及经营理念等信息。说白了,面试(interview)就是企业与应聘者"互相看(inter-view)"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应聘者印象管理是在求职面试中一种普遍现象,目的在于影响考官的评价。应聘者印象管理行为包括有三类策略:获得性策略、保护性策略及非言语策略。应聘者印象管理对面试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吸引、动机水平和个体差异,对于面试结果会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晓燕 《小读者》2011,(9):45-45
有一家国际大酒店要招聘一名服务员,应聘者很多,挤满了整个大厅。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只留下十名应聘者进入面试,女孩便是其中一名。  相似文献   

14.
结构化面试是指对试题构成、面试过程中的各项测评要素、最终评价标准、时间把握、面试考官的专业、控制程序等各环节,事先进行规范性设计的面试测评方法。最实用的模式有结构化行为面试和结构化情境面试两种,结构化行为面试对应聘者的过去经验测试较准确,而结构化情境面试则对应聘者的思维方式进行考察。其遵循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依照既能收集应聘者真实信息又能测试出其与岗位的匹配与胜任特征的原则来设定实施。结构化面试实施的流程包括遴选和培训面试人员、设计评分表、面试程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运用英文进行面试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机构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的常用手段.应聘者如何在面试的过程当中克服不利于自身的语言及环境因素,同时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交际语用策略,最终决定着面试的成败.本文从应聘者角度着手浅析了在面试过程当中,如何使用不同语用策略来克服面试语境当中双方权势上的差距,及这些策略对于面试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选拔面试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影响的过程。应聘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录用几率,会主动、有选择地呈现有关自我的信息,以期在评分者心中构建理想的形象。以往研究更多站在评分者角度关注这种自我呈现对面试评分和决策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尝试从应聘者角度出发探讨自我呈现行为,包括从概念上对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作假等相近构念进行区分,探讨情境需求识别能力、行为技巧、自我呈现动机以及自我调节等因素如何影响应聘者在面试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应聘者在面试中展现有效的自我呈现行为的确能够带来更高的面试评价,允许应聘者进行适当自我呈现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面试测评结果对应聘者未来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同时,应聘者自我呈现行为的存在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影响了面试的构想效度。鉴于应聘者自我呈现在面试测评中的重要性,未来研究还应从概念界定、本土化工具开发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潘慧  梁宇 《当代学生》2013,(Z1):74-75
现在用人单位为了考察应聘者的全面能力,不再只采用一对一提问题的传统面试形式,有些新奇的面试方式可能会让应聘者意想不到。你参加过什么印象深刻的面试?当时你是如何应对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大院校开设日语专业以及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华日企运营受到一定的影响,形势呈现趋紧势头,就业又添难度,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将根据25家常熟东南开发区日企、65名日语专业学生、115名本院日语毕业生以及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阐述日语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日语毕业生能力具备要求与企业需求差距、在校日语专业学生应当重视的焦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29日和30日,名古屋和大阪天寒有雨,可是早上8点开始,已经有应聘者陆陆续续来到DELL公司(日本本社—神奈川县川崎市幸区,社长滨田宏)的大型招聘面试会会场,DELL公司的招聘面试会主要是针对2004年春季在大学、大学院和专门学校毕业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希望转职的往届毕业生,没有专业和年龄的限制。戴尔公司的招聘一是日语要熟练,二是愿意到中国的大连去工作。因为戴尔在大连创立了服务中心,该中心将主要支持戴尔日本公司的服务运营,竭诚向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的、优质的服务。《留学生新  相似文献   

20.
余建平 《考试周刊》2011,(22):114-115
随着改革开放,很多日企进入中国,在本土化的趋势下日企对商务日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下,各大高校开始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日语人才这一重任,虽然在日语专业教育领域上取得了许多成绩,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手段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培养应市场需求的高职商务日语人才,以学生就业为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问题作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