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杜甫诗歌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句"雨脚如麻未断绝",专家学者分歧颇大,总的说可分两种:"状雨之形"和"摹雨之声",前者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诗五首》第209页课下注解: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词源》的解释是"雨脚"即为雨;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认为"雨脚如麻"是密集的雨,而不是疏疏落落的雨;后者如程少芝先生的观点:"雨脚如麻"是漏雨滴落在屋内的家具或者是器皿上,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像拨浪鼓那样闹个不停。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千古名篇,中高等院校语文教材常选。但对“雨脚如麻”一词,有的略而不训,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的训而欠妥,如《高中语文》(第六册136页)、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121页),均训“雨  相似文献   

3.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雨脚”一词,近年来几家教育杂志上都曾引经据典为此作了铨释。八三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一期,魏耕原同志说:“‘雨脚’最初成词时‘脚’有“末端”的意思,……但这个词在具体运用时,并非做如是观。‘雨脚’即雨而已,并丝毫没有强调雨的末端的意思。这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就是我们说它是词缀的原因。……另外,‘雨脚’可能是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句中的“雨脚”作注,关键在于对“脚”字的理解。中学教材注:“雨脚,指象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按,“象线条似的密集的”是对“如麻”的解释。此说实未注“脚”字。《中华大字典》:“光气射下者曰脚。如日脚雨脚之类。”此说认为“脚”是“低”、“下(从上到下)”的意思。但“光”可“射”,“气”不可“射”。季镇淮、冯钟芸等解释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露脚”:“言露珠滴下,犹如伸下脚来一  相似文献   

5.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语文第 6册课本仅对“雨脚”作了注释:“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一书的译句是“床头打湿了,到处在漏雨,家中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雨脚密密麻麻,好像越下越长。”对此,笔者总感不妥。“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在黑夜里是看不见的,而且落到屋里,这和屋外何异 ?“到处漏雨”就不仅仅是“床头打湿”,而应当床上的“布衾”也全湿了。试问,杜甫的茅屋在雨天还能住人吗 ?   古人住的房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尔雅·释宫》曰…  相似文献   

6.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对于句中的“屋漏”二字,注家都解作“屋顶漏雨”。例如:郭沫若同志将这两句译作:“床头屋顶在漏雨,湿成一大片,雨脚毫不间断,象麻线一般。”(见《李白与杜甫》第一三七页)周蒙、冯宇二同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七绝诗《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一句中“恰恰”二字,历来注家纷争,分歧颇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其一以宋代朱翌为代表。他在《猗觉寮杂记》中依《广韵》将“恰恰”训释为“用心”,“恰恰啼”便是“用心啼”。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  相似文献   

8.
王文化 《学语文》2002,(1):22-22
高语六册课本选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中“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看似浅显,一般选本和教参都未作解释。教材对句中“雨脚”作了注解:“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显然,“雨脚”是雨点,之所以释为“像线条似的密集”,是因为句中有“如麻”一语。教材认为“如麻”就是“如麻线”。此解乍看可通,然细嚼全诗,似觉欠妥。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文第6册选入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课本的注解这样说明:“雨脚,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我们认为,这一注释是不符合杜诗的原意的。 究其真意,这句并不是描绘事物的形态,而是表现事物的声响的。 首先从叙事的时间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判断,诗是从“八月秋高风怒号”起首写疾风吹卷屋面茅草,顽童抱茅入竹的屋外戏剧性场面,接着写“归来倚仗自叹息”回到屋里,独自叹息。这时,风已停息了。接着而来的是“秋天漠漠向昏黑”,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句“雨脚如麻未断绝”,有人根据《辞海》的注释,认为“雨脚”“指的是漏雨。”  相似文献   

11.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  相似文献   

12.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春夜喜雨》已经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近检各家诠释,发现对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发生”一词的理解颇有出入,谨陈管见,献疑如下。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比如《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注为“指‘发生’雨,即下雨”;又如《唐代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注为“指降  相似文献   

14.
周正 《学语文》2013,(5):67-67
一、屋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选自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收入该诗。语文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我们再看《唐诗选注》解释:“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杜甫草堂诗注》解释为“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千的地方。”这三家关于“屋漏”的解释都认为是屋子漏雨,似乎是滴水不漏。《汉语大词典》也认为是“破屋漏雨”,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春夜喜雨》已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了,近检名家诠释,发现对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发生”一词的理解颇有出入,谨陈管见,献疑如下: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比如《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九月版)注为“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又如《唐代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相似文献   

16.
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勒兵”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为“检阅军队”。《说文》“勒,马头落衔也,从革,力声。”《释名·释车》“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段玉裁为《说文》作注曰:“落络古今字……云落衔者,谓络其头而衔其口,可控制也。引申之为抑勒之义。”“勒”本义为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有)》云:“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其中“方”字,古今注家们作有不同的诠释。笔者就自己读书所及,可将这些不同的训释分为四类:1. 以“义”释“方”。如,何晏《论语集解》:“方,义方也”。2. 以动词“向”释“方”。如,朱熹  相似文献   

18.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19.
一、方六七十《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指周围六七十里的小国家”;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如果有一个拥有六七十平方里或五方十平方里的小国”;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云“‘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  相似文献   

2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下简称《茅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的“床”,有人把它解释为睡觉的“床铺”,“屋漏”,有人把它解释为名动主谓结构“房屋漏雨”。这不妥。我们认为,“床”应指“坐具”,“床头”就是“坐榻边”;“屋漏”是处所名词,应指“屋子的西北角”。据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