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介技术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诗人马拉梅认为,“世界的存在中止于书中”。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超越这一局限,实际上.世界的存在不能中止于任何有形的物质上,而只能是中止于信息的巨大磁场中。所有物质都是信息的载体,新技术给这些载体加上了速度的翅膀,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呈加速度发散状态传播.到达  相似文献   

2.
李静  周国云 《新闻前哨》2023,(15):69-70
本文通过调查湖北省襄阳市区及保康县的部分小学生使用电子媒介的情况,分析电子媒介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张健 《新闻界》2005,(2):112-113
数字媒介时代是我们当前所处的传媒时代,数字媒介时代从一诞生起就与传统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发生强烈的互动,尽管这一互动过程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生着。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使当代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场所变动导致亲子相处时间缩短,关系疏离,电子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媒介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曾提出,"童年"的产生归功于印刷媒介的出现,而"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今,以卫星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全新媒介环境正对儿童社会化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从分析印刷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电子和网络媒介对儿童世界的侵蚀,在此基础上,讨论家庭、学校和媒介工作者应该如何为保护儿童的童年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马世军 《青年记者》2007,(12):20-21
传播是将讯息从它的来源传递给一个或一个以上接受者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最终实现,需要两个中介因素。其一是媒介工具,它是显性的,像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它们起到延伸人体、传播讯息的作用;其二是人的心理活动,相对于媒介工具,它是隐性的。传者对讯息的采制、传播及对反馈讯息的处理,受众对媒介讯息的接收、认知、理解及转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7.
尹媛 《新闻世界》2013,(11):152-153
纵观媒介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本文就这一现象,选取《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为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开放获取运动使得图书馆可以免费获得许多有用的电子资源.诸如图书馆联盟与谈判等旧观念仍然有助于图书馆将成本保持在可以管理的水平.本文将新旧理论与资源相结合,使图书馆能够维持或减少用于电子资源的成本,且成为一个容易使用的、仍能保留满足其藏书要求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To 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套用在对报纸未来命运的关注上最合适不过了。报纸经常被描述为处在灭亡边缘的恐龙。由于他们历史性地依赖印刷机和纸张,许多人推测他们将不能同新形式的电子媒介相竞争,因而最终会逐渐消亡。②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甚至给出了消亡的时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③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未来真的是“像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将很快被高速飞驰的信息列车碾得粉碎吗?…  相似文献   

10.
分析当代两大媒介(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及从属于两大媒介下的四大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媒体时,人们包括一些专家都会惊呼传统媒体(相对于新生媒体)将被取代。我国早期对广播事业深有研究的留美学朱其清在1924年写成的《无线电之新业》中称广播事业“将取新闻纸类、留声机等而代之”。  相似文献   

11.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针对人们的麻木性自恋,他进一步阐发了"艺术家"的视角,以迎接电子媒介的挑战,体现了对人类生存本身的真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贾柯 《新闻通讯》2012,(11):30-32
20世纪后期,以电子传媒为首的新传媒技术给以印刷传媒为主的传统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学面临生存的挑战与转向:一方面.新传媒使当代文学呈现出新的态势与格局。本文以动态视角。探讨传媒技术影响下的当代文学存在与走向。  相似文献   

13.
贾柯 《传媒观察》2012,(11):30-32
20世纪后期,以电子传媒为首的新传媒技术给以印刷传媒为主的传统文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学面临生存的挑战与转向;一方面,新传媒使当代文学呈现出新的态势与格局。本文以动态视角,探讨传媒技术影响下的当代文学存在与走向。  相似文献   

14.
吴顺安 《新闻传播》2022,(11):90-92
随着媒介技术孕育和发展的成熟,处于媒体融合时代的公众需要在理念上进行不断创新和拓展,但最重要的创新还是应重视传播介质发挥的作用上。因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媒体之间的界限由清晰变得模糊。与此同时在融媒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也迎来了重要的更新换代,传统的纸质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受众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需求。因此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对新闻传播的介质展开研究,无疑具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兴人 《新闻窗》2007,(3):119-119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提出一种见解:新兴媒体并不会成为纸媒体的“掘墓人”。相反,纸媒体如果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反而会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6.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17.
《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年轻学者夏德元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认为,网络出现之后,使人类  相似文献   

18.
对媒介公共性的思考来源于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是相对国家并独立其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存在于涉及国家的公共权威和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之间。公共领域的目的就是让民众有能力对公共领域本身和国家诸项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媒介公共性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和介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催生的电子媒介与市场经济环境下应时而生的大众文化对出版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带来了出版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属性,应该有全面的认识.而要克服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加强出版职业道德建设,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对新的出版环境,推动出版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俊惠 《新闻世界》2011,(11):83-84
大众媒介放大了草根的声音,也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与勃兴,使草根文化成为一种人们认可的文化形式。草根文化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展现了最真实、最广泛的民意,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