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的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论文从蒙古族宗法性的婚姻形态、缔结原则和成因三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特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法制度决定了中国早期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一些特征:重视血亲关系;崇拜天命,“忠君孝亲”;追求道德上的完善;“法古循道”;图安求治。这些思想既有光辉灿烂的一面,又有严重的消极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观念变迁视角,梳理和探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岛黎族地区在经济、婚姻、服饰、宗教观念等方面的主要变化,本文认为这种变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保守性向进取性转变、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并对导致这种观念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南民歌源远流长,黎族是古越族后裔,善于“野音”。黎族五大方言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的民歌各有特色,文章以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音乐的调式、节拍、旋律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袍隆扣”是黎族的创世始祖神,以其为核心建构起来的“袍隆扣信仰”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袍隆扣构建了黎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自然生态世界,成为黎族民众广泛崇拜的祖先神,其信仰化过程有着深刻的必然性。通过对袍隆扣信仰的考察,袍隆扣信仰在建构黎族社会秩序、调控族群生活方式、维系族群成员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在今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袍隆扣信仰对黎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依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民生问题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一个较为关键的方面,且共产党对这一方面的关注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救济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救济措施,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的价值取向,也为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更成为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时,它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官官族内封建宗法形态的发生,是广西土司制度长期存在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有力动因。这种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有族长官位和财产宗法式的世袭继承制,官族内部的地方组织、衙门组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官族内部的祠堂、族规、家谱——族权的主要表现,官族内部土地占有和宗族共财制等四种。  相似文献   

10.
锡克教教义以反对种姓制度而在印度的众多宗教流派中独树一帜,但基于种姓差别而存在的隔阂、歧视等现象在锡克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消除,相反对锡克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是着眼基层,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一项系统工程,经历了封建社会"差序格局"下的族权之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逐渐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着眼于助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治理衔接,畅通社会矛盾解决,化解国际动荡可能的不良影响等现实诉求。以先进理论引导社会治理实践优化,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现实效能,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先进科技的保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由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以农村为主、城乡分野的定期定量救助,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乡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发展为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我国这样一个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政治地位,强化了政府责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实现了从人性关爱到维护权利的转变,凸显了政府在维护公民基本生活安全方面的责任.在保障的功能上已经开始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转变,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从文化角度看市民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其历史形态而言,市民社会已经历和正在经历三种形态:文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而市民社会之历史演进的过程恰是人类不断争取生活资料、生活空间和生活意义的过程。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作为一种自主、自愿、全面发展的生活领域和关系结构,标志着人们开始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但它是以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方式和民主的政治运作机制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文化形态市民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特征和趋势,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应对它。当前,中国人究竞该怎样认识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仍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真问题。笔者认为,除了从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正式制度的视角去认识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还应该特别重视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去认识和应对它。本文拟通过裕固族敬老习俗的社会人类学描述与阐释,说明在实现社会控制的全部制度中,法律法规固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它的全部,习俗作为非正式制度也具有相当的社会控制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为了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敬老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极端重要的地位,认清了乡村衰败的根源,抓住了乡村问题的实质并以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全面改造乡村社会为基点,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为中国社会转型中乡村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社会组织的产生、运作还是其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现行制度的大环境,在与制度环境的互动中,我国的公民社会从萌芽到逐步发育,在此过程中,公民社会的形态、特征以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角色愈发清晰。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社会发展的形式逐步多样化、多元化。本文以微博作为考察的切入点,试图探寻在虚拟的网络微博和现实的公民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及在微博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过程中,现行的制度环境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任官回避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从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传统文化、官僚政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任官回避制度产生的环境和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是理解当代中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主要就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逻辑前提、行动路径、内容与机制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土壤中生长和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从一开始就深刻嵌入到教育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在"国家主导"的框架下,循着"补充式参与"的路径,在参与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地方教育创新和学校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治理的语境中,社会组织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本身就构成对教育治理的回应,其本质意义在于建构教育治理话语、型构教育治理格局和增益教育治理效能.从更深层次角度看,这种"回应"也拓展了教育治理的公民视角.为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实践,需要重塑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认知,推进社会组织内涵建设,创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依法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