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作家的人生体验必定或多或少的对其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经历、社会生存经历和爱情婚姻经历,总结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家庭出身、痛苦的人生经历及深刻的生命体悟,成就了张爱玲的艺术人生,也使其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张爱玲创作局限性主要源于安全需要的刻骨缺失、归属需要的冷漠荒芜和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从这个角度对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局限性能有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近日,张爱玲自传体英文小说《雷峰塔》《易经》简体中文版面市。《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到十八岁在旧家族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易经》则  相似文献   

4.
与张爱玲的众多代表作相比,《色·戒》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导演李安2007年将《色·戒》搬上大荧幕之后,《色·戒》才引起热议,进而使其文本魅力逐渐显现,成为张爱玲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如果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在张爱玲创作历程中的特别之处和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色·戒》在张爱玲创作中的新变与《色·戒》的传播与接受角度,反观其在张爱玲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萧红和张爱玲同为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两位大家,其创作的风格与其童年的境遇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童年的经历塑造了她们人生的道路以及文学创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有故事情节的展开,叙述也可能涉及到很多细节,作者必须十分熟悉或者非常了解这些细节,这是创作的前提和必要。张爱玲的作品《小团圆》轰动当时的文坛,对后世文学研究有重要价值,细观此文,有不少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子,特别是家庭成长经历更是在小说中有较多体现。关于家庭成长经历对作者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很多前辈做过研究,从心理学、创作学、写作习惯等方面做过论述,本文以张爱玲的《小团圆》为例,试图从细节相似入手,考证个人成长经历对创作的必然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张爱玲的电影剧本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不久前,国内首都结集出版了张爱玲香港时期的电影剧本,让我们看到张爱玲剧本的全貌。这一时期的电影的创作生态在张爱玲的生命史中是非常特殊的一段,使得这一时期的电影剧本与张爱玲之前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生态的勾勒来阐释它对张爱玲电影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类型化创作,笑闹、戏谑、夸张的娱乐精神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历来的研究者往往被其富有魅力的小说世界所吸引.<爱>是张爱玲写于1944年的一篇散文,虽然它远非张爱玲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却对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以<爱>为着眼点,结合张爱玲的经历分析这一篇"心灵独白"及相关艺术形象,可以解读张爱玲荒凉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她在人生荒凉感中的心灵追寻.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痴迷,使她将其中种种与个人经验有关的印象内化并整饰,从而表现在自己的小说中。从张爱玲小说中所表现的俗与雅以及二者的融合探索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梦》印象。进而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历程和风格,以及她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 ,人们对她可以从多种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及特殊生活经历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 ,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失落感”是她基本的心理状态 ,并进而影响到她的创作。从作家心理 ,即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张爱玲 ,较之以往社会学及历史学的单纯外部分析 ,这也许是评价张爱玲的另一种途径和起点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与王安忆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她的个性形成与她所受的中西结合的教育、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作家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单立勋 《现代语文》2009,(11):68-7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对《红楼梦》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在内心纠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红楼梦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张爱玲的生活、创作和研究。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红楼梦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更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将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翻译成国语版与英文版,使《海上花列传》越过方言障碍,传播到全国及海外.由于两人在性别、经历、思想、情感上的差异,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进行了事实上的再创作.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给《海上花列传》中的女性形象增加了一些陌生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的张爱玲传记著作中,余斌的《张爱玲传》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作者能够“知人论文“地把握传主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其学理的深度和分析的精细也为他人著作所不及,书中颇多前人对张爱玲创作所未见和未发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读解张爱玲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才问题将是21世纪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而成才历程、人格特征都大异于其他伟人名流的作家张爱玲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力图通过她的传奇经历与传奇文章来作分析,以便为张爱玲研究提供更多人格心理方面有价值的依据。 一、传奇的成长经历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病逝于美国洛杉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传奇色彩,在于她异于众人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 张爱玲出生于满清遗老之家,父母均为名门之后。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母亲是军门之女。张爱玲的父亲一生赋闲,以遗产度日,…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的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女人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同样的事件在张爱玲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带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张氏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凝练并且意义深刻,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从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来看,其整体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其小说语言也负有一定的特色,张爱玲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主要应归结于其小说语言的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对现代小说创出产生的影响,促进现代小说创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