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保船舶运输安全和海上交通安全,在分析海上交通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预警预控、应急响应以及持续改进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海事安全监管人员中的管理级、操作级和支持级3个层次及事故发生前、中、后3个阶段协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层次与阶段协同的海上交通风险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为建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管理综合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权的海上交通风险成因物元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掌握和分析船舶事故原因,有效地进行船舶安全管理,以不同水域不同船舶事故成因的风险、频率和后果为基础,建立基于熵权的海上交通风险成因物元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对船舶事故成因进行评价,得出船舶事故成因的重要度.实例证明,基于熵权的物元模型适用于海上交通风险成因评价,补充、完善了海上交通风险成因评价体系,为海事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证据推理的沿海水域交通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建立沿海水域(Coastal Water Area,CWA)交通安全评估因素三层次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事故统计数据的不确定性,尝试采用证据推理(Evidential Reasoning,ER)方法进行CWA交通安全评估,并运用案例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可以为海事安全管理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  相似文献   

4.
为给上海后世博时期黄浦江水上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根据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有关统计资料,采用"有无对比法",对上海世博会水上交通体系的运营效益进行量化评估与非量化说明,细化分析其有形、无形、外溢和后续效应的内涵和构成.在后世博上海水上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四个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经验,成立水上旅游管理协会,对上海市的水上旅游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确保上海水上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指标权重在水上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DBSCAN算法的权重向量异常分析方法.该方法选取加权评价法为研究对象,以DBSCAN算法为检测方法,对水上交通加权安全评价中的权重向量进行异常分析.实例表明,在130组数据中,异常权重向量共3组.从数据分布情况看,异常向量与正常向量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说明此方法能有效识别异常向量,是可行的.该方法对权重向量集进行分析后,可防止异常权重向量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船舶事故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通过总结福建沿海最近10年的海事资料,计算出其关联度,由此分析福建沿海发生的海事与事故种类、事故船舶大小、事故发生时间和地理位置、事故发生原因等的关系,说明福建沿海海事特点、成因及规律,并提出改善福建沿海海上交通环境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沿海水上交通风险的网格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沿海水上交通安全,提出包括机制、工作流程、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措施的沿海水上交通风险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在福州海事局辖区水域的实施,使福州海事局辖区各种事故的频率由2006年的0.074 1%下降到2008年的0.048 5%,表明该模式可提升水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水上应急系统管理体系,建立水上交通系统脆性影响因素多层递阶结构模型.首先从人、物、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分析脆性影响因素,然后结合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ISM)法和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法融合的优势,将复杂的因素关系转化为直观的、良好的层次结构关系.通过水上交通系统脆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层次关系,可找出水上交通系统脆性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深入挖掘水上交通系统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层次关系,从而可为寻求水上交通系统事故发生的关键问题和改善水上交通环境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9.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原则,与每一个行人、驾驶员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对交通执法人滥用职权的惩戒。本文认真分析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就我国如何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1982年修订本颁布以来,国内外航海界有关人员对该规则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在学习和应用该规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版本仍然存在着一些欠妥之处。本文就其第一条“适用范围”、第二条“责任”、第三条“定义”部分条款作了初步探讨。根据海员通常习惯、海事案例以及海上避让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如何正确理解与执行上述条款提出了一些看法与设想,并就条款的适用范围定义含糊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婚姻法》有关离婚诉讼的规定已日益不适应新形势下需要 ,本文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 ,从离婚法定条件、夫妻财产分割、赡养费给付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立法建议 ,以期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诉讼离婚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沿海海事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海事安全状况持续改进,针对我国海事安全监管的现状,通过海事安全监管和沿海海事风险特征的分析,提出海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及原则、海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内涵及对策,对实现我国海事安全形势持续改进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避碰规则、无人水面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 USV)运动学特点和海上交通复杂度等因素约束下的USV自主避碰技术,在分析初始动态窗口法的基础上,考虑《国际海上避碰规则》(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 COLREGs)关于避碰行动时机、避让幅度、复航时机等方面的要求,建立融合避碰规则的动态窗口模型,设计融合避碰规则的动态窗口法。通过对比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渔业体制改革和渔船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国营渔船逐步减少,个体渔船大量增加。导致渔民素质降低,对一些法规特别是海上避碰规则不了解,使得海区的航行环境变差,涉及渔船的海上事故增多。文章结合近几年的浙江省渔船水上重大交通事故案例,从安全管理学的角度分别对人、机、环境进行分析,并针对渔船水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预防渔船事故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我国按《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的标准应对严格的港口国监督(Port State Control,PSC)检查问题,对新加坡有关船员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梳理,并与公约中所要求的缔约国责任和义务进行比较.在新加坡实施公约的具体措施基础上分析其履约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借鉴立法、合理利用三方专门委员会、合理调整行政权力格局等立法和决策建议,为公约在我国的适用和海员法立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船舶碰撞法”的范畴,并就《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法律性质、船舶碰撞司法实践以及IMO和各国有关规则同碰撞法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寻找1种处理简便且行之有效的分析海事人为失误致因的方法,引入基于属性约简的粗糙集数据挖掘方法,使用开源粗糙集工具RSES对导致瞭望不当行为的30种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属性约简方法得到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证明,在分析海事人为失误主要因素的过程中,利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可简化分析并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为海上交通的有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进行了全面审视,在肯定《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现实作用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是否为我国的“国际义务”、奥林匹克标志权利属性认定、《奥标条例》融入我国法律体系、标志和权利人有关疑问、奥林匹克标志侵权救济途径等问题。认为《奥标条例》需要完善。但从现实需求和有关理论发展水平方面考虑,目前并非修订《奥标条例》的最佳时机,2012年或2016年奥运会之后考虑修订《奥标条例》才比较实际。在此之前应密切关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深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逐步积累奥林匹克标志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水上救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国水上救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加强中国水上救生管理工作、繁荣中国救生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海上航行安全,从海事风险预防预控的视角提出以下管理方法:以时间、空间和管理三维联动的管理模式为节点,通过对船舶开航前诸多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方法,将风险源、风险表象、发生水域及时段、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联动管理中的预控对策等信息集中描述给管理者,促进海上“航行更安全”的管理目标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