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歌在用词、用句上理性色彩随处可见,但是这种理性色彩并不是说就意味着沉稳、不活泼、教条等,相反,他对词语意象的运用相当地娴熟,他深刻的思想通过意象完全释放出来,做到了以物扬志,以景传情。"意象"可以分为主观性意象和客观性意象,穆旦诗歌的词语意象,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在主观性意象当中他的诗歌大多运用了象征性手法。  相似文献   

4.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实践中 ,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 ,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英汉诗歌意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通感历来为中西诗人所应用;联想能丰富诗的意蕴,增加情趣.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揭示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感官意象图式是由人类自身积累的感官经验和贮存在大脑中的相关生活经验抽象出来的一类独特意象图武。通感就是某一个感官域的感官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感官经验而形成的语言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感官意象图式,可以用来解释通感现象的成因及过程,并提供研究通感认知模式的新方法、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形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象,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特征体现在几方面;气韵的意象性,线的意象性、形的意象性、色彩的意象性、构图的意象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言中的活跃因子,文化词语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是文化词语意象的底蕴。在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意象移植一向为译者所关注。文章拟从跨文化语义的角度就文化词语的意象进行概述。进而在不同文化关联性制约下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进行探讨,以明确意象移植的“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诗难读、难教,再加上中考、高考一般不考,所以现代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但是一直以来,语文课本却选有数量可观的现代诗。学生读诗有困难,所以无论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现代诗以培养其纯正文学趣味的“诗教”意义出发,师生学习一些现代诗的基本表现手法,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对初学钢琴的孩子,运用形象的比喻,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鲜明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可以较快地掌握演奏技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融合了现象学的方法论,揭示了绘画艺术的基本涵义。在哲学沉思和视觉追问的两个界面上展示了作为一种绘画的方法体系的指导性意义,从而使得与传统绘画空间的深沉守持叠换成现象学中的视觉观看。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英语中含有大量的比喻性复合词。通过研究英语比喻性复合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迪。从比喻性复合词的产生方式、词性以及明喻暗喻等方面分别研究英语中的比喻性复合词,可对英语比喻性复合词有进一步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英汉民族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共性,这使得英汉动物习语在某些时候形成巧合,使英汉民族选择不同动物喻体,表达相似喻义。有很多的例证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成人教育》2008,(9):46-47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了“三喻文化”的理论,对于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递。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日益要求社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区教育内涵丰富,这要求其文化传递方式也必须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  相似文献   

16.
形象思维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翻译活动的形象思维要求译了解原作的思想情感及本形象的意蕴、深入迷行审美体验、运用联想、想象等主要思维手段,把情感投射进翻译对象,全面把握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发挥想象、用艺术语言再创形象、传达神韵。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比喻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表明,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相联系、与个人感受或利益相关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学习和内化。比喻教学可以使知识的形态具体化,可以使知识的效用迁移到与学生相关的情境,可以使知识更容易被触摸、发散、扩展和延伸,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对比喻教学内涵的理、解、比喻教学意义的分析、比喻教学对师生的要求以及对实施比喻教学应该注意问题的解释,能够澄明对比喻教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渗透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译者运用形象思维。思维学中形象思维的研究为翻译思维中形象思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二者存在着交叉关系。但是,翻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体现在翻译的两个阶段:即“言一象一意”(理解阶段)与“意一象一言”(表达阶段)。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的形象性词语与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语言凝练、意思精辟,鲜明地反映出一种语言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标志之一,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没有与之完全相等的词语,因而容易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形象性词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汉语比喻词的研究在我国已进行多年,但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比喻词的定义、分类等还都比较模糊,处于讨论阶段。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并试着探寻比喻词背后的认知规律,以便今后对比喻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