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步入文坛与他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是同步进行的①,而他“一叩文学的门”就树起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旗帜:“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②新文学要“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③。与此同...  相似文献   

2.
商道即人道     
苍喆 《职业圈》2012,(1):78-79
他是一名创业精英,在云谲波诡的商海沉浮中,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超越;他是一名公益先锋,始终将“爱心”二字谨记心间,在狮子会、YBC等公益活动中,处处可见他的身影;他是一名政协楷模,努力践行政协委员的职责…… 他就是大连远旺渔港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下简称远旺渔港)董事长——张洪坤。  相似文献   

3.
商道即人道     
他是一名创业精英,在云谲波诡的商海沉浮中,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超越;他是一名公益先锋,始终将“爱心”二字谨记心间,在狮子会、YBC等公益活动中,处处可见他的身影;他是一名政协楷模,努力践行政协委员的职责…… 他就是大连远旺渔港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下简称远旺渔港)董事长——张洪坤。  相似文献   

4.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5.
苏和丽  董小玉 《职业圈》2007,(4S):227-228
文章从“长房长孙”、“孝”和“长兄如父”的文化视角对高觉新的人生悲剧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人生悲剧产生的根源并非是其“长房长孙”的家庭地位,而是儒家“孝”和“长兄如父”的伦理观念。他的悲剧命运是五四我国家庭伦理道德转型时期的无数青年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墨竹 《文化交流》2010,(1):58-62
他通晓文史辞赋、音乐书画,说得一口纯正的英语,并在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但他心有旁骛,只恋一个“玩”字,玩蟋蟀、鸽子、鹰犬、竹刻、明式家具、古建筑……还玩“吃”,结果玩成了“烹调圣手”“美食家”。多年来,他与楼外楼结下了朵颐缘,幼年便爱吃楼外楼的响铃儿,以后每到西湖,必上楼外楼重温“响铃旧梦”。  相似文献   

7.
阎文 《文化交流》2016,(4):19-22
在杭州,有一个人远近闻名,他就是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浙江道德模范、“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等荣誉的杭州公交28路3-4808号车司机孔胜东。2015年10月,他又荣获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相似文献   

8.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3):54-55
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道德经》道尽了自然、人生、政治、军事、经济的真谛。尤其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2000多年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甚至含垢蒙尘。今天的炎黄子孙不仅要给“无为而治”思想正本清源,而且应当弘扬光大,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升华为“无为效应”,使其造福华夏,福泽寰宇。  相似文献   

9.
王珍 《文化交流》2006,(2):33-36
2005年初春的一个深夜,张望收到一则来自奥地利的手机短信:“你的作品《烟霞洞之谜》获专题组冠军。”喜出望外的张望有点不大相信这个特大喜讯,这可是他一直孜孜以求的艺术期望呵!2004年他的摄影作品《禅静》《过堂》也曾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国专题组三等奖和金牌奖,在人们的赞扬和羡慕声中,张望却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定得更高,他期望获得“专题组冠军”这块金牌,因为这是摄影的“奥斯卡”奖呢!他这一次的获奖作品《烟霞洞之谜》虽然构思已久,但拍摄时绝对没有想到要拿去参加比赛,即使后来拿去参赛了,也没有想到过这一…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