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藏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新闻,就是通常所说的消息。有人说,作为报道体裁,通讯、报告文学的情感流露较为明显,消息何言情感?其实不然。新闻的传播,同样有赖于受众的情感体验与唤起。首先,新闻的传播离不开人。人是有情感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以人为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新闻,理所当然会打上情感的烙印。再说,新闻离不开选择性、倾向性、思想性、指导性等质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新闻无不闪耀着情感的光彩。毛泽东同志在戎马倥偬的年代,为新华社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篇章,读者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雄伟壮阔的渡江场面,而且不乏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2.
自古文章言辞所忌者“直”而“野”。刘勰说:“智者藏往,神以知来。”(《文心雕龙》)藏,即含蓄。金元之际的著名作家元好问说得好:“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因  相似文献   

3.
一篇新闻评论,如果写得有情有理,入情入理,爱憎好恶之情泻于笔端,喜怒哀乐跃然纸上,读者听众怎能不情动于衷、心悦诚服呢!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应当是理深情厚、情理交融,这样才可以激发读者、听众的情思,引起读者、听众的共鸣,有效地增强新闻评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时评的事理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的新闻竞争主要表现在观点竞争,由于新闻源共享程度提高,传统意义的独家新闻已不多见,新闻时评便成为独家见解、吸引受众、提升媒体品位的拳头产品,其影响力不容忽视。新闻时评据事说理,饱含情感。因而,优秀的新闻时评,无不是事、理、情三位一体、高度契合。其最大魅力在于说当今社会的热点,抓民众关心的焦点,破解群众生活的难点,解民忧释民惑,直指存在问题要害,说出新闻事实本身深层内涵的事理。  相似文献   

5.
情系新闻路     
武警海南总队三支队的官兵,大都知道劳家丰是他们支队的“笔杆子”,因为他们在报纸上,常能看到他的名字。劳家丰从事新闻工作6年来,用顽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换来3本厚厚的见报剪贴,共有1400多篇新闻稿刊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9年3月,劳家丰加入了武警海南总队三支队,走进了娘子军的故乡和素有椰城美誉的热土。有一次,他偶尔在报纸上看到支队新闻干事写的反映支队事迹的新闻稿,也产生了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来变成铅字发表的冲动。最初,他寄给报社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虽然心情很沉重,但依然没有放弃对新闻…  相似文献   

6.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7.
8.
社会新闻要以情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兵 《记者摇篮》2006,(4):30-32
社会新闻因其特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奇特性从而具有较大的受众,也成为目前许多都市报用于抢市场、抢读者的“主打新闻”。翻开每天的报纸,社会新闻几乎占了各类都市报版面近1/3。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社会一直是写社会新闻的记者所追求的目标。本人一直做文化新闻报道,在工作中偶然“触电”参加了几次社会新闻的报道,却意外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一个文娱记者的视角来审视、采写社会新闻,以新形式吸引人、以真感情打动人、以小细节感染人是将这种“三近贴”落实到实际写作过程中的“制胜法宝”。一、雷同新闻以“新”取胜由于社会、学…  相似文献   

9.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10.
刚进军校时,我业余爱好就是读报。每每看到军报、空军报上总有空军一航院“赵光瑞”的字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政治部副主任,号称学院第一号笔杆子。二年级时,队里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业余时间总是拼命写稿。有一次,我将写好的新闻稿去政治部盖章,只见一位上校军官坐在办公室里,由于见稿心切,我就冒昧地进去让他盖章,他仔细地审阅着我的稿子,微笑地对我说:“这篇稿子内容太空洞,你回去再重新写吧!”回去后我才知道那位就是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赵副主任。第二天,我把重新写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文学的生命线;新闻虽然以真实为生命,但写得动人、感人的新闻作品,在情字上煞费苦心、倾注心血的新闻作品,则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情,一方面是作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一方面是所写新闻事件本身所富含的动人、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12.
青岛警备区某海防团副政委刘国江曾多年从事宣传工作,这使他深知报道员的疾苦。担任领导职务后,刘副政委对报道工作更是看高一眼,深爱一层,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报道组的编外“总编”。对于报道员来说,要想写出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好稿子,就得深入基层进行认真采访。海防团队点多面广,连队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海岸线上,往返一次需要好几个小时,有许多新闻线索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抓到而失去了新闻价值。报道员反映的“活鱼”变成“死鱼”的情况让刘副政委皱起了眉头: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3.
应台湾"中国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协会"和台湾镜报杂志社的邀请,湖南省新闻工作者访问团一行七人,于7月31日赴台作为期八天的访问。其间,走访了《中国时报》、镜报杂志社和真相电视台,同台湾省新闻界朋友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了高科技企业、观光农场、小商品市场,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山纪念馆、赤嵌楼,游览了日月潭和南北海岸风光,广泛接触了台湾民众,受到接待单位的热情欢迎。此次台湾之行,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人民的深厚同胞情谊,台湾自然风光的婀娜多姿,特别是台湾广大民众祈盼尽早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给湖湘新闻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工作者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种有目的的了解客观情况的职业性社会活动,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高明的记者,不亲身对新闻事件做采访,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采访水平,我们有必要对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地位、作用做些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采访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新  相似文献   

15.
新闻究竟要如何呈现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发现、选择、编辑到传播,不同的呈现会影响到新闻的效果。新闻呈现要遵循一些要素,如真实性、客观性,还有人文关怀等等,它们都是制作新闻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又都可以总结为艺术。本文将采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新闻艺术的奥秘何在,又如何来提升新闻艺术,以达到让新闻成功呈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闻六要素是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因素。如果把新闻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何时何地谁做了啥事出现了怎样的结果?而新闻的本质就是用来回答这些问题的。新闻媒体通过对这六个要素问题的回答,使受众迅速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一、新闻是需要不断追问的如今很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习惯于叙述新闻表层信息,但是在信息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要想深入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的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都在向纪实的真实性靠拢,颇受观众的欢迎.同时,荧屏上的电视新闻又有艺术化的走向,而为观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新闻     
艺术界的同仁常问我,你何以从一个美术编辑走向副总编辑的。而新闻界的同仁也常问我,你在新闻上的创新是否与你的艺术修养有关。其实我也很难讲清是新闻给了我艺术创作的灵感,还是艺术给了我新闻写作的活力。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我在新闻上的每一次创新,都得益于我那长期积累的艺术底蕴。 艺术的眼光与新闻的发现 我一直认为,新闻是一门科学,同时新闻又是讲艺术的。艺术是什么?艺术大师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这样表述:“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  相似文献   

19.
某师新闻干事王玉,一级新闻照片,促成海峡两岸失散46年的三兄弟沟通了亲情。46年前,徐瑞坤去了台湾。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邮路的开通,他给家乡邮了300多封信,因地址不祥被退回。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沂蒙入崭新精神风貌的新闻组照《沂蒙行》时,发现其中一张上的两位老人很像自己失散46年的两位兄弟。于是,他从报社打听到了作者王玉的通信地址,怀着试试看的心情,请王玉介绍一下采访的过程和图片中老人的姓名及有关情况等。王玉接到求助信后,按照徐瑞坤提供的情况。几经周折终于证实图片中的两位老人就是他失散46年的同胞亲兄弟徐…  相似文献   

20.
5年前,我经考核被乡党委招聘为乡专职通讯报道员.面对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个新课题,我感到一筹莫展.恰在这时,主抓宣传的乡党委副书记姬有堂同志送给我一本《新闻爱好者》.当我翻开《新闻爱好者》,那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栏目吸引了我.从此,她帮助我不断进步,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